农村大妈上鉴宝节目,头戴凤冠上台,专家你

引言

在我国古代时期,对于礼乐制度的要求可以说是极为的严苛,当然不遵守的后果也是十分的严重,特别是在皇宫之中,对于礼的要求就更多了,不仅对身穿的衣服有着一定的要求,就连所佩戴的帽子都是各自不同的,并且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史记》当中记载,这样的礼乐制度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将帽子称呼为冕,只有帝王和朝中的大臣才能够佩戴,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封建官僚秩序,并且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当然平民是没有权利戴帽子的,为了束缚住头发,他们只能将他要它们用粗布捆绑住。有很多贫困的农户甚至是披散着头发。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样的现象也有所改观,《梁书》中提及:在当时一些文人墨客也有权利佩戴帽子,并逐渐在民间的文化圈里形成了一种风尚,被人们追捧。

在近些年鉴宝节目不断涌现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文物,其中有很多还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让人们为之惊叹。就有一位农村大妈前上了鉴宝节目,头戴凤冠霸气上台,专家见状吓了一跳:你赶紧给我摘下来!专家们在经过仔细鉴定之后,更是得到了惊人的结论。

《隋书》之中记载: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文化的逐渐开放,人们对于帽子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淡化,它也不只有官员才能够佩戴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进行佩戴,但平民还是不能后佩戴,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享有,而且对样式也有一些规定,官员的帽子也变成了乌纱帽,身份地位的发展由帽前的玉件进行区分。

在佩戴发饰方面,古代人民还是遵循着男女平等的观念的,在当时女子所佩戴的冠饰称为凤冠,当然这种冠饰在民间还是极为少见的,一般在皇宫之中才会出现皇妃和宫女都可以进行佩戴,但在样式上与男性的冕一样根据等级的不同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以镶嵌宝石的数量进行划分,数量越多也就代表着身份地位越高。在宋朝时期对于佩戴凤冠还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在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必须进行佩戴,不佩戴者不得入内,甚至还会受到刑罚,是宫廷当中的一种特殊礼制。

同时凤冠的制作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制作的原材料以金银珠宝为主,我国收藏的凤冠展品中,最多的上面一共镶嵌了将近块宝石,光是珍珠就有多颗,可以说是非常的华贵,当然了这也是权利的象征,也正是如此想要把凤冠做的好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我国目前出土的凤冠文物上来看,工匠们的制作手法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十分的精美,再加上其材料也比较的特殊,所以大部分保存的都比较的完好,有着浓厚的历史意义。

国内的古玩市场可以说是古玩爱好者的天堂,其中出售的“古物”也是五花八门,真假更是难以分辨,如果不是古玩界的老油条,很有可能就会被假象迷惑了双眼,也有一些运气不错的门外汉能淘到一两件宝贝,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其中的水还是太深,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尝试的好。鉴宝节目的风靡也为文物爱好者提供了检测宝物真伪的途径,特别是对于一些初级古玩爱好者来说。

在其中的一期节目当中,就有一位大妈头顶凤冠进入了现场,虽然造型别具一格,但不得不说从外形上来看,这个凤冠倒是真的有点与真品相似,专家们看到之后,也连忙大喊道:快给它摘下来,原来这顶凤冠上的宝石就有一百多个,还有许多稀有的珍宝,这要是不小心弄掉了,损失可就大了。随后大妈介绍道:这顶凤冠应该是慈禧太后赏赐给身边的宫女的,并且在战乱之中流入民间,最后被她在古玩市场买到。

专家听闻了大妈的介绍后,也是丝毫不敢怠慢,毕竟眼前很有可能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几名专家也是紧忙仔细端详了起来,专家们的表情也由兴奋变为了失望,他们表示:这顶凤冠的整体材质是合金材料,而且上面的宝石也是假的,只不过是几块塑料罢了,整体的做工也是十分的粗糙,是一件现代工艺品,并不是什么古物,大妈听闻之后也是愣了很久,谁也不曾会想到,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宝物竟然是个赝品。

鉴宝专家

结语

都是同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古玩市场的水可不是普通人可以趟的,除非受到高人的指点,否则搞不好可能就要倾家荡产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一定要理智消费,不要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很多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史记》

《梁书》

《隋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