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渐渐从村委会旁边的竹林中传了出来,习惯了按时起床的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白岩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梁明广也开始了每天忙碌且充实的工作,要么是到种植不久的60亩水果竹笋基地里转一转,看看还存在什么毛病;要么是到已经见到规模效益的亩蔬菜基地里走一走,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在梁明广看来,白岩村只要扎扎实实地把蔬菜和水果竹笋两个产业做起来,发展经济的路子也就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短板也就解决了,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也就有了根本性保障。
走访困难群众
用心接地气——把自己变成白岩村人
年6月1日,陆良县发展和改革局干部梁明广听从组织召唤,来到了位于龙海山脚下的三岔河镇白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白岩村民委员会辖白岩、河口2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户人,全村共有贫困户户人,年被立为省级重点贫困村。明眼人都知道,对于这个近万人规模的村委会来说,虽然地处陆良坝区,但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短板,特别是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尤为突出。如何才能让白岩村早日步入康庄大道,让所有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呢?梁明广一步一个脚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首先,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体察民生民情上。当他报到的第一天,在村书记李定汶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刘乔焕的家里走访。紧接着,又深入到残疾人查吉祥家了解情况。就这样,梁明广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户党员、村组干部、能人大户、低保户、残疾户、重病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各个层面的重点对象进行了深入走访,终于拿到了最真实、最客观、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困难和脱贫出路了然于胸。在充分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同村干部一道为白岩村脱贫攻坚“会诊把脉”,并综合利用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对症下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攻坚行动。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人脉资源和部门优势,努力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万元,架设了广播网,建起便民桥,建好了老年活动中心,搬迁建起了新集市,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盏,硬化村庄道路18条6.2公里,建成了平方米教师宿舍,一系列硬件基础设施短板得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充分用好用活党的惠民政策,为65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保障,为户人办理了低保。再一方面,全面发动群众参与美化家园行动,拆除旧房间,清理粪堆、土堆、草堆处,绿化闲置地平方米,绿化河堤平方米,栽观赏竹子丛,栽行道树株,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工作现场
用力抓产业——把心思放在红土地上
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梁明广深深懂得:脱贫攻坚的核心要素是人,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坚决克服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心理,不断培植“造血干细胞”,增强造血机能,激发内生动力,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路子也才会走得稳当、走得久远。如何才能真正培植起“造血干细胞”,让贫困户劳动力人人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家家户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呢?
梁明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集村“三委”班子成员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出主意,最终确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第一步棋是针对群众虽有土地资源但无资金、技术等现实棘手问题,积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引进具有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陆良县鸿源蔬菜有限公司入驻,将村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且规模连片的亩土地统一进行有序、规范流转。蔬菜基地自去年底建成后,按照每亩每年元的单价,不仅农户每年可以获取万元的土地流转费,而且蔬菜常年需求的用工人数不低于人,按照每人每天元的工钱计算,平均每年村民在蔬菜基地里打工就能挣到多万元,实现了家门口“上班”的目标。第二步棋是紧紧围绕产业扶贫组织化着力,紧扣“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发展思路,扎实做好“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文章,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和云南珍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水果笋产业。为了早日把这一颇具市场潜力的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起来,他充分利用所在部门立项优势,通宵达旦编写竹笋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口气争取到了产业扶持资金60万元,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年5月30日,经过近2个月的紧张忙碌,50亩水果竹笋种植示范基地终于建成,预计明年就可产生效益,年均亩产值不低于1万元。第三步棋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多渠道深入宣传《陆良县农民外出打工车费报销(补贴)办法》、《陆良县本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力补助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更多的群众走出去。截至目前,白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人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到省外打工的20人、省内打工的38人。
指导农户种植农作物
用情待群众——把贫困户当成自家亲戚
在白岩村群众眼里,梁书记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串门子”,尤其是喜欢到那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聊天。每当走进一户人家中,哪怕是走进最穷的贫困户家里时,他都要坐下来拉上一晚上的家常,不怕草墩灰,不嫌杯子脏。用梁明广的话说,表面看“串门子”没有多少意义,可其中的学问和作用大得很:一来可以借机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二来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怨所求,三来可以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年11月的一天晚上,梁明广利用周末走访那些因学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来到刘松家时,得知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刘松母双亡,小小年纪就尝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交谈中,农家子弟出身的梁明广从刘松渴望知识的眼神和话语中读懂了无钱购买课外书籍的痛楚与无奈,心里泛起了无限的怜悯和爱心,他轻轻地抚摸着刘松的头说:“只要你喜欢阅读,书的事情就包在叔叔身上。”果然,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平凡的世界》《红楼梦》《水浒传》《毛泽东传》《唐诗宋词汇编》等一大摞书籍就送到了刘松手中。看到一本本梦寐以求的新书籍时,刘松把书紧紧地抱在怀里,眼里噙满了泪花。他不明白,眼前这个叔叔与自己非亲非故,怎么会这样热心肠地对待自己,他要是自己的父亲该有多好呀!年8月底,梁明广听说建档立卡贫困户谢见康正在家中和大女儿为读书一事“干仗”时,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赶到谢见康家里。一见到梁明广,谢健康又拔开嗓子嚷开了:“梁书记,我这个女儿实在不听话,叫她不要再读书了,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子就是读出书来会有哪个单位接收你。再加上我和她妈身体都不好,一年到头也苦不着几个钱,怎么供得起她读书啊?还不如趁早嫁人算了!”女儿谢江辉也不依不饶地哭诉道:“我好不容易地被昆明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了,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让我去读书。如果不给我读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目睹此状,性格一向和善的梁明广立马来了火气:“老谢,你这样做会害了孩子,误了姑娘的前途。”看见梁书记发火了,老谢顿时焉了下来。梁明广接着说:“你家的情况我清楚,你女儿读书的事我来想办法。”随后,他为谢江辉办理了网上助学贷款申请手续和“雨露计划助学补助”申请手续,铺平了谢江辉的求学之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这句至理名言,就是梁明广最好的心路历程。两年多来,他碰到了许多工作上的难题,但收获更多的则是鲜花和掌声:年3月,他被中共陆良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年2月,又被中共陆良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先进工作者”。
云南网通讯员顾贵明(陆良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