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寿县八公山,因世传淮南王刘安在此得道升天而闻名古今,正如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无不遗憾的是,至今也无人说清“八公山”源自何时?因何而名?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八公山”的由来?
郦道元《水经注》在“肥水篇”中说:
湖(船官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郦道元上述淮南王遇到神仙的故事,源自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郦道元在此阐明了八公山的来历,就是山上有刘安庙,庙内有八公塑像,因此山就以八公为名,所以称“八公山”。由此,我们如若弄清刘安庙初建的时间,也就弄清楚了“八公山”名称的源自何时。
水经注明代《寿州志》在“八公山”条目下,全文引用郦道元的这段话,之后认为:“山以八公者,盖始于此。”八公山因刘安庙内的八个仙人而得名,《寿州志》认为山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时期,并不准确,因为郦道元接着说:
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
永明是南齐萧武帝萧鸾的年号,也就是说,南齐永明十年(年)刘安庙已经存在,只是此时才开始立碑。此时距郦道元所说已相距32年之久。
《梁书·裴邃传》说,南齐建国后,宗室萧遥昌为豫州刺史(治寿阳),引用裴邃为豫州府主簿。寿阳有八公山庙,萧遥昌想要立碑,于是使裴邃作文,大家都称赞文章写得好。郦道元所说的碑,就是萧遥昌所立,碑文由裴邃所作。裴邃是南梁著名将领,他祖父裴寿孙从山西闻喜迁居寿阳,于是裴邃就成为寿阳人。
萧遥昌只是立碑,说明刘安庙在立碑前就存在了。另据《魏书》,太和十九年(年)二月,孝文帝“幸八公山”。由此可见,南齐末期,北魏孝文帝时,八公山已经是名山了。因此,我们需要将时间继续上推。
刘宋宋文帝第四子、南平王刘烁,自元嘉22年()至元嘉30年()任豫州刺史,镇守寿阳达九年之久。刘烁精通音律,他在寿阳创作了《寿阳乐》舞曲,其词共九首,描述男女离别之情,记载了南朝宋时期寿阳的著名景物,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寿阳城提供难得的史料。其中第一首歌词是:
可怜八公山,在寿阳,别后莫相忘。
这里出现的“八公山”名称,是我见到的最早记载,比郦道元所说提早70多年。从词曲的意思可以看出,八公山已成为当时寿阳标志性的景点。我检索宋书,并没有八公山一词,由此大致推断,南朝的官方尚未正式称呼八公山,民间则已在使用了。八公山之名应该在南平王镇守寿阳之前就有了。
上述,我们是从《水经注》开始,由后往前,将八公山名称上推到刘宋前期。我们现在从前往后退,看情况如何?
郦道元说,三国曹魏名士崔琰曾到过寿春,他登北岭,刘安得道的隐室、石井遗迹尚存。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王基传”中记载。诸葛诞据寿春反叛,司马昭派王基围困寿春城,因为吴国援军凭借山势进入城内。司马昭于是命令王基将军队转至“北山”扼守,王基认为军队已做好围城壁垒,不宜移动,据理力争,终于得到司马昭的同意。这个史料说明,至少在西晋,并没有八公山名称。所谓北山,仅指方位,并非正式的名称。
由此,在三国曹魏和西晋时期,尚没有八公山之名,仅以方位词“北岭”、“北山”称呼,就八公山名称来说意义不大。
根据道教发展史,魏晋时期,太平道等教派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张鲁北迁,曹魏吸取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教训,对道教有所限制,道教在这一时期总体是式微的。到了东晋,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葛洪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多部著作,成为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和实践家,也是炼丹家和医学家。而刘安《淮南子》的内篇和外篇,也是道家理论和炼丹实践的集大成者,所以淮南王刘安是葛洪的前辈。随着道家神仙理论在皇室和士大夫中的传播和被接受,道家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此时淮南王刘安已列为神仙,因而地位也随之提高。
那么,刘安庙大体是在什么时候立庙的呢?我认为应是东晋末年刘裕或刘义庆所建。理由有三点:
一是,义熙九年(年),刘裕谋划北伐,将当涂、广德以西,大雷(今望江县)以北的原扬州地域分割,设置豫州,从此,豫州有了固定的疆域,豫州成为刘裕事业的根基,而豫州治所在寿阳,寿阳是豫州的核心,刘裕自领豫州刺史。
二是,义熙十二年(年),刘裕北伐后秦。第二年,即义熙十三年任命自己的侄子刘义庆为豫州刺史。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学,著有《世说新语》,深受刘裕的喜爱和信任。此时,刘裕北伐,由刘义庆镇守寿阳,不仅是稳定后方的需要,而且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营建寿阳城。刘安庙可能就是在这时建立的。
三是,义熙十四年(年),刘裕北伐平定后秦,由于朝中变故,刘裕还回彭城,长安交给儿子刘义真镇守。由于发生内乱,赫连勃勃乘机攻占长安,刘义真仓惶单身逃命,辛亏一位高僧僧导相救,才得以逃脱。随后僧导到达彭城,刘裕除了致谢外,还安排僧导到寿阳,令侄子刘义庆拜僧导为师。后来僧导在寿阳建立寺庙,就是《水经注》的导公寺。导公寺据我本人考证,故址应在乳山村的紫金山下,当时,我看到这里十分不明白,为什么寺庙不建在八公山中呢?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八公山蓋是已有刘安庙了,所以僧导才东移到紫金山立庙。八公山是具体指哪座山?说法不一,我认为就是今天的凤凰山。因为论证非常繁琐,这里仅说结论,以后有时间,专文论证。
由上所述,刘安庙当是东晋末年,刘义庆营建寿阳城时所建,不仅符合道教发展历史,也符合当时寿阳佛道寺庙林立的实际。因此,“八公山”之名应是随着刘安庙建立之后而得名,此时,距南平王刘烁《寿阳乐》提到的八公山,也仅仅只有二十多年。有一种观念认为,八公山始于西汉,这种说法依据不足,须知,刘安在西汉还是叛臣的身份,如何会给他立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