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熙熙攘攘,大家三五成群地议论着,不时对照墙上网格图指指点点。人群中,一个30几岁的中年男子穿梭忙碌,不停地用苗汉交杂的语言和大家交流,介绍着网格图中各网格透风漏雨整治推进情况。
岑杠村群众大会现场,第一书记梁琼龙用苗汉交杂的语言拉近了群众的距离、阻断了侗苗语言长期的搁浅。一年多时间来,岑杠村的窜户路从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黑暗的山寨慢慢被明亮的路灯照亮,同时宽广的文化广场也散发着浓郁的苗乡文化。岑杠这个贫穷落后的苗族乡村,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梁书记哆啦务,咇村啦邑(苗语:梁书记是好干部,我们村的亲人呀!)。”当地苗族群众说起梁琼龙,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岑杠村位于从江县西山镇,全村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年3月,梁琼龙响应组织号召,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队伍中去,来到这个以苗族语言为主的村寨,当起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作为一名侗寨汉子,刚到村里,梁琼龙很难习惯苗家人的习惯。偶有村民调侃道:“一个侗家人来帮我们致富,能干出什么大事?”“苗家的事,他哪点懂?”面对群众的质疑,梁琼龙没有打退堂鼓。
他先从了解苗族习俗入手,天天跟村干部了解村里面群众的生活习惯,从简单与群众打招呼,不厌其烦的融入苗族习俗,再到一次次、一遍遍去叩开群众的大门,踏进群众的家门,慢慢地梁琼龙成了岑杠村“熟人”。
长期以来,岑杠村由于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苦不堪言。
梁琼龙认为,基础设施是困扰岑杠村脱贫攻坚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岑杠村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就会沦为空谈。为此,梁琼龙带领队员们专门听取村民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和意见。
经了解,岑杠村存在最严重的困难就是饮用水缺乏问题。于是,梁琼龙把解决饮用水问题作为第一问题。他与村干进山到处寻找水源,当发现邻村的小丑村地界存在水源,及时邀请到县水质技术人员实地检测水质,确定可以作为水源后,又带领村干、寨老上门与临村村干、寨老协商,获得取用水源许可。通过多方争取,争取到购买水管、水池建设资金共计2.5万元。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于年5月建成饮用水水源点,一举告别了“三天无水四天盼雨”的历史。
苗族以群居为主,且以木制吊脚楼为居住建筑,加之村里面没有消防设施,多种因素证明岑杠村的消防存在很大的隐患。他自己画图纸,布局消防通道,并向“娘家”统战部申请到防火线拆迁建设费元,并于年7月顺利完成消防通道建设。
伴随着饮水、消防问题的破解,村里面的村容村貌也换了新颜。多平方米的串户路硬化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况;文化活动广场的建成给丰富了村民的农家生活;新建的垃圾焚烧池、购买垃圾清运车给清洁了房前屋后。贫困户梁老晕由衷感慨:在这样的山旮旯有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感觉幸福多。
基础设施逐步好起来了,如何让苗族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成了梁琼龙考虑最多的问题。
初到岑杠村时,梁琼龙就发现这里的椪柑、油茶长势较好,但就是规模不大、产业不成型。于是,梁琼龙把这一优势作为群众致富的一条路子。
他与村“两委”班子整合各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扶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领群众做大油茶、椪柑等老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邀请农技人员到现场指导培育,并指导贫困群众实施好低产改造的帮扶项目。通过努力,全村的椪柑达到.5亩,油茶达到亩,实现68户贫困户全覆盖。在年底,椪柑收益达30余万元,油茶收益达20万余元。同时,他还在原已实施亩种植的基础上,实施钩藤种植项目亩,年2月协调帮扶部门和帮扶企业赠送钩藤苗00多株,价值元,解决了村内80户非贫困户苗木缺少问题,实现了钩藤产业全覆盖。
今年,在从江县把“林下养鸡、食用菌、百香果、蔬菜”作为重点产业后,梁琼龙结合岑杠村蔬菜种植的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实施了22亩豇豆蔬菜和13.8亩工业辣椒试点种植,并与贵州乡滋源公司实施种植订单合同。目前均已全部完成苗木培育和第一次施肥中。
一桩桩的实事好事,一个个的实际行动,给这个苗族山寨掀起了变革风暴,如今,岑杠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改变了,我要脱贫的意识增强了,外出务工的人多了,想发展产业的农户也多了,而这一切正是由于梁琼龙带领群众找准了“拔穷根”的支点,正慢慢地撬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门”。
通讯员符爱波卢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