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外戚大将杨坚于开皇元年(年)代周自立,八年后(年)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南北文人相继入隋,为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然有隋一代,由于国祚的短促,再加上统治集团不重视文艺,南北文风虽相互影响,但仍未融合为统一的文学风尚。文学上坚决反对齐梁绮靡文风,但并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整体上处于一个文学过渡的时期,故对潘岳的接受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的潘岳接受沉寂
一、隋朝时期的潘岳接受
(一)趋于沉寂的潘岳接受
潘岳接受经历了两晋南北朝的风生水起后,进入了略显沉寂的隋朝时期。隋朝统一南北,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南北地域限制的消除,大批文人北进,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方雄浑质朴的文学,南朝重抒情、辞藻的文学,齐梁娱乐性的“宫体文学”,为新的文学风貌的形成提供了多种选择。这些作家错落并存,互相影响,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时代特征的文学特色,这与当时的文学风气有关。在文学上,隋文帝反对南方的绮丽文风,反对华词丽藻,崇尚质朴。
仅有类书《编珠》对潘岳若干诗文的辑录,卢思道诗歌对潘岳“典故”的引用。无论是与之前的“南北朝”相比,还是与之后的“唐朝”相较,隋朝对于潘岳的接受都是一个低谷,是一个沉默的时代。
(二)类书对有关潘岳诗文的辑录
《编珠》一书成于隋朝,旧本题隋杜公瞻奉炀帝敕令编撰。该书原为四卷,共分十四部。然该书至清散佚其半,所存仅前两卷前五部而已。清康熙年间詹事府詹事钱塘人高士奇据原目补遗三、四卷。该书据门类专集语言、词汇,其收录词华颇为近古,供皇帝赋诗杂用。每部各有门类,首列对语标题,再引古籍加以释义,言简意赅。
书中所引潘岳语句,主要出自潘岳的赋作。涉及到对前文标题的解释,或出处的陈述。
隋朝文人所作诗文中,今查只有一处典故“潘掾”涉及潘岳,此典故亦是首次出现。卢思道《听鸣蝉篇》,后一句据潘岳《秋兴赋序》化用而成,表达久居长安,老大无成之意。
二、初唐时期的潘岳接受
公元年,炀帝在江都为部下所杀。同年,李渊即帝位,建立唐朝。隋代国祚仅三十七年,二世而亡,这对继任的唐统治者来说有着惊心动魄的提示。梁、陈君臣因醉心于娱乐而亡国,大隋因炀帝暴政而灭,这些无时无刻不鞭策着唐初的君王。
为此,唐王朝政治上知人善任,广开纳谏之风;经济上轻徭薄赋,恢复发展生产;文化上科举取士,网罗人才;思想上开放包容,儒释道互相影响。这一切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更促进了唐一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一)初唐时期潘岳接受的背景(即初唐的文学风气)
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唐一代诗歌的繁荣,得益于初唐时期君臣、士人对于诗歌理论的探索。他们为以后唐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从初唐诗坛的情况来看,要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路,就必须清除梁陈绮丽文风的影响。
作为上层建筑的领袖,唐太宗对待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反对淫靡文风,反对纵欲。作为君主,他考虑文学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政治上的得失,着眼于文学是否有益于政教。但同时,太宗作为文艺爱好者和欣赏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南朝文学,他并不否定文采和文学的术特征,主张文质并重。
(二)初唐史学家对潘岳的批评与接受
唐初史臣们奉诏修书,至贞观十年(年),五史相继完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贞观二十年(年)至二十二年(年)《晋书》修撰完毕,再加上李延寿私人修订并获得政府认可的《北史》、《南史》,唐修八史,全部完成。
史臣们在书中表达了他们对于文学问题的看法,也阐述了自己对于若干文学家的看法。潘岳作为西晋一朝的代表作家,《晋书》为其单独立传,肯定了其创作才华;其它史书,对潘岳才华也有提及。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潘岳人性中的缺点,在史书中集中凸显出来,成为后世非议的依据。
盛唐时期的潘岳接受短暂兴盛
一、盛唐时期的潘岳接受
(一)盛唐时期潘岳接受的背景(即盛唐的文学风气)
降至盛唐,终于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极大繁荣(主要是诗歌)。盛唐诗人们追求风骨,诗歌中充满了高昂的基调和雄浑的气势。追求形象,期望达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追求艺术风格的多彩多样,提倡质朴自然的美。诗人们才气显露,更富有理想色彩。文学大放异彩,它把唐代社会的风貌完全地展现出来。
开元末年,随着朝政的败坏,创作倾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种写实的倾向出现在了诗歌之中。安史之乱后,这样一种描写人生苦难的创作倾向进一步发展,重功利的思想也重新抬头。诗歌对战乱的悲惨现实做了直观的反映,战火流离,疮痍满目。
杜甫乃是此中翘楚,他的众多作品描写了战乱灾难的血与泪。写实不仅表现在题材上,还表现在写作手法上。杜甫以强烈的是非之情写时事,往往详细叙述事情的过程,写所见所闻。同时对于所要描写的物象观察细腻,并且传神地表现出来。
(二)“文选学”的兴盛及类书对潘岳接受的促进
《文选》自从梁代成书之后便很受欢迎,初唐时期便卓然成为一门“显学”,盛唐时代更是成为士子必备的书目之一,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广泛流传与阅读。
《文选》对于唐人有着巨大的影响。高宗时,李善上《文选》注,并于郑、汴间讲授《文选》,文选对士人影响也日渐深入。高宗朝后,诗赋逐渐成为进士科举的关键,《文选》更是成为士人所必须熟读的书目。士人们用《文选》中的话来对答,颇有春秋时期史臣“赋诗短章”的神韵。
二、中唐时期的潘岳接受
(一)中唐时期潘岳接受的背景(即中唐的文学风气)
降至中唐,文学思想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贞元后期开始,文坛涌现了一股新的革新思潮,这种改革风潮促使唐文学出现了第二次繁荣。
诗歌方面,诗人寻找着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创作道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力,采取了不同的革新途径。故大体来讲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崇尚奇崛险怪;一个是崇尚通俗写实。前一种诗歌潮流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一种异乎寻常、怪异雄奇的美。后一种潮流以元稹、白居易、张籍为代表,他们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减少事典的运用,使诗歌语言通俗化。
韩孟刻意寻求新词新句,力求语言和意象的奇特,甚至有些拗口,诗歌多表现出枯槁、荒寂的意味。
然此种创作思路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白居易后期的诗歌转向描写士族的闲适生活,自得自乐;元稹则写起了与女子有关的诗歌,其写得最好的诗歌就是感情真挚的悼亡诗和清雅含蓄的艳体诗。在这两大诗潮之外,也有一些诗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中晚唐诗人对潘岳诗文的接受
中唐时期,若干士人致力于政治改革,意图改革弊政,然随着政治改革的次次失败,朝政却日益腐败,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科举败坏,士人很难再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他们虽然依旧眷恋朝廷,但却失去了信心;他们失去了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勇气,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内心充满了压抑与矛盾、悲凉与压抑。
诗歌中的重功利思想逐渐消失,写作倾向主要转向描述个人情思,着眼于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及个人生活情趣中唐诗人对潘岳的接受,少了对其诗文的直接模拟与评价。更多的是将与潘岳有关的经历、故事和诗文简化为典故,出现在诗文之中。
晚唐五代时期,词这种新型体裁发扬光大,追求细腻感情和语言绮丽。总的来说,初唐时期,文人们虽大力反对绮艳文风,批判潘岳的人品,但由于文学发展处于探索期,仍继续模拟引用潘岳的作品和相关典故。
总结:
隋末大乱,太原李氏起兵,建立唐朝。整个唐王朝,文学文化极度繁荣。初唐文人在反对齐梁绮艳文风的同时,逐渐找到一种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盛唐文人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追求作品的壮大气势和浓郁的感情,崇尚风骨和自然美。
安史之乱后,中唐文人逐渐从理想回到现实中来,追求重功利和写实的文学倾向。随着政治的更加腐败,晚唐文人失去了进取精神,抨击时政或避世自全,追求细美幽约,清丽绮艳。盛唐和中唐时期,随着文学发展的成熟,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对潘岳典故的引用逐渐增多且寓意丰富,但模拟之作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