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也就是南梁武帝萧衍大通二年,一支七千人的军队纵横在中原大地之上,他们连战连捷,仅用了一百四十多天的时间前后转战余里,经历大小战事47场,攻克城池32座,直至攻入北魏都城洛阳,成为当时人们眼中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因为这支队伍里的每个战士都身穿白袍,所以人们也形象地把他们称作“白袍军”。
同时留下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童谣。今天小鼬就要跟大家聊一聊这支“白袍军”的统帅南梁名将——陈庆之。
时间回到四十多年前公元年,陈庆之出生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寒门之家,史书上并没有留下过多记载,从小身体瘦弱的他也并不擅长舞枪弄棒,直到十八岁时梁武帝萧衍建立南梁政权,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跟随在萧衍身边。
据说梁武帝萧衍有一大爱好就是下棋,只要下起棋来就跟着了魔一样不吃不睡,很多“棋友”都受他不了,只有陈庆之这个年轻小伙能陪得住这位皇帝,所以他也因为这件事让梁武帝很喜欢他。本来陈庆之的一生可能就会这样在平淡中渡过,但是正应了李白曾说过的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公元年也就是陈庆之41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
那一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献城投降,梁武帝非常高兴当即派遣陈庆之率领两千士兵,护送他的二皇子豫章王萧综前往徐州受降。谁知北魏同时也派遣安丰王元延明领兵两万想要夺回徐州。
陈庆之没有被来势汹汹的敌人吓到,他趁敌人立足未稳,亲自带领梁朝军队痛击北魏先锋丘大千,取得了胜利,但是最终这场战役南梁因为内部问题最终失败,史书记载梁军“将佐士卒死没者什七八”,但是陈庆之所部因为他指挥得当,得以幸免。此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已经显示出陈庆之高超的指挥造诣。
两年后的大通元年,梁武帝命令陈庆之与同僚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北魏得知后派遣常山王元昭率领大军十五万前来救援。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有人建议要暂避锋芒,可是陈庆之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就这样他自己带着二百名骑兵出战,趁着夜色搞了次“突然袭击”结果把魏军打的七零八落,也强有力的震慑了魏军。
此后的一年中梁魏两军形成了僵持的态势,魏军在前线筑造了十三座坚固的堡垒妄图控制梁军,这时有人提出了班师回朝的想法,遭到陈庆之的反驳,一段家国天下的慷慨陈词,甚至告诉诸位将领自己有皇帝的密旨,有谁敢撤退定要严办。不论这“密旨”是真是假但是诸位将领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陈庆之面对困局又是身先士卒,率领战士搞起了夜袭,一下就攻占了四座,涡阳城主王纬吓的赶紧投降。陈庆之专门放走了几十名俘虏让他们去扰乱军心,结果剩下的九座堡垒也瞬间被击破。梁军终于在陈庆之的坚持下取得了胜利。
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到了大通二年陈庆之开启了自己人生最华彩的章节—“北伐北魏”。
那一年北魏发生内乱史称“河阴之变”,当时北魏的北海王元颢跑到了南方的梁朝,求梁武帝帮助他当上北魏国主,梁武帝答应了于是就派遣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前往北方。
这一路上陈庆之真可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在睢阳,陈庆之之前的手下败将丘大千,手握七万大军,又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可是陈庆之手下的白袍将士各个以一当十,杀了一天一夜,最终丘大千投降。
陈庆之行至荥阳,北魏大将杨昱统兵七万抵挡白袍军,加上后面又来增援元天穆,尔朱兆共有三十万北魏军队对陈庆之形成了合围之势。再勇猛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情况内心也都无法安然,陈庆之在这么紧要的关头告诉白袍军的战士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趁着北魏还没到来只有攻下面前的荥阳城才有一线生机。于是战士们拼死一战终于占领荥阳,活捉杨昱。面对北魏援兵陈庆之背水一战和三千骑兵大破魏军,元天穆,尔朱兆两人逃走。此役之后洛阳犹如囊中之物。
《魏书孝庄纪》中记载“五月壬子朔,元颢克梁国。丁巳,以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癸酉,元颢陷荥阳,执杨昱。尔朱世隆弃虎牢遁还。甲戌,车驾北巡,乙亥,幸河内。丙子,元颢入洛。”梁武帝知道后大喜称赞陈庆之“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
攻克洛阳后,北魏卷土重来号称百万大军。陈庆之再次苦战三天之内,打了十一战,但最终因为援兵不到加上嵩山爆发山洪,白袍军将士多数都死亡失散了。陈庆之却活了下来,后来他乔装打扮回到了梁朝。梁武帝并没有因为最终的失败而责罚他,依然册封他为右卫将军,永兴县侯。
陈庆之后来基本告别了戎马生涯,他开始主政地方的生涯,他善待治所百姓,开垦土地,赈济灾民,获得了百姓的拥戴。
在公元年56岁的陈庆之病逝于任上。梁武帝特赐谥号“武”。
唐代历史学家也是《梁书》的作者姚思廉称赞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陈庆之的一生和他几乎战无不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