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灿烂历史画卷的湖北襄阳古城墙图文

昭明台是湖北省襄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阳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

外地游客来到襄阳看古城,都是以昭明台为起点。快活大武汉(邓眼看世界)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来过襄阳10多次,但这次是因为从河南的南阳回武汉,特地在襄阳下火车准备好好逛逛襄阳古城墙。

(昭明台后的古城一条街荆州古治牌坊)

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旧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建筑面南,青砖筑台,中间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层歇山顶楼房5间,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4间,台南有鼓楼、钟楼各一。

(昭明台后的古城一条街楚北津戍牌坊)

昭明台雄踞城中,巍峨壮观,自古被誉为城中第一胜迹。抗日战争期间,襄阳沦陷,楼毁台存。年夏因久雨塌陷而毁。年于原址重建,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横跨于北街入口处。北街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条街,历时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晋风格建3层楼阁,整个建筑高达34米。集购物、游览、文化娱乐于一体。老字号店铺林立。

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居汉水中游,具有多年的历史。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了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襄阳城总长为米,城垣上设置垛堞多个,护城河最宽处米,襄阳城为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与仲宣楼、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成为中华腹地山水名城。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与国内其它古城镇携手成立“十大古城镇联盟”。

(游人在襄阳古城墙夫人城上游览)

夫人城位于襄阳城西北角。年,襄阳市人民政府修复城墙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石雕像,辟为旅游景点。夫人城景区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晋太元三年()二月,前秦苻坚派苻丕攻打东晋要地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镇守,他错误地认为前秦无船,难渡沔水(汉水),轻敌疏备;朱序母韩夫人早年随丈夫朱焘于军中,颇知军事。当襄阳被围攻时。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御能力,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苻丕果向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晋军坚守新筑内城,得以击退苻丕。

夫人城为一座与襄阳城紧紧相连的城外城。夫人城城墙下边有一碑刻。这城墙上的匾和下边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它记载着当年激战襄阳,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

后人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汉江畔的襄阳古城墙北门城楼让人陡生无限敬意。

襄阳城起源最迟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

因为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两汉(西汉、东汉)在此设县,北津戍遂成为县治。又因汉水在洪水季节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檀溪水道不断淤高,城西之水大约于秦汉时在雨季和洪水季节被迫改道襄阳城南诸山北麓转岘山东麓,最后从岘山南的观音阁北流入汉江,称之为襄水,于北津戍所设县因位于汉水之阳而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遂被称之为襄阳城。

初平元年,刘表在襄阳城东北修筑了新的州城。通过对《水经注》、《梁书》等史籍记载的考证不难初步得出结论。

(襄阳自古都属荆州古治)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唐代襄阳城内所立碑刻和文献记载:北魏后期至唐中期以前,刘表墓及其地面建筑从襄阳城东门外移到东门内,据此和其它文献资料可推定襄阳城于此间向东、向北迁移了1里许。西城墙已迁到现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东城墙约在城内的荆州街一线,荆州古治可能为城的东北角,昭明台前为城内的大十字街。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遇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

文献记载唐宋元襄阳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

元末襄阳城向东、向南扩建。邓愈奉命对襄阳城进行扩建,向东、向南各扩建了约米,在南宋所修东北角外雁翅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座与之相连的角城——新城湾,向东增扩了长门段。元末,城垣颓废。至正二十五年(年)朱元璋部将邓愈镇襄阳,重新修复。

(汉江边的襄阳古城墙)

明洪武初,又别拓城东北角,由旧大北门向东绕至长门,环南增建新城。明万历四年襄阳知县万振孙题额: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双层重檐歇山顶,雄伟壮丽。)、魁星楼、狮子楼,均早已不存在。

明成化间(年-年)都督王信重建南门城楼。

弘始中(年左右),副史毛宪重建东、西门与大、小北门及东长门诸城楼及各面角楼。

正德十一年(年)夏,汉水大溢,破城三十余丈,巡道聂贤捐俸补修。

(上图:襄阳古城震华门,又称长门,是古襄阳城的六座城门之一,也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现长门遗址即震华门的屯兵城,建于明朝初年。目前,该城楼附近仍存部分城墙片段。)

万历四年(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题别称,题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时,平毁城垛及城楼。其后御史袁继咸亲督标兵修复城垛如旧,都御史王永祚随之重建六门城楼。

现存的长门遗址即原来震华门的屯兵城,又称瓮城,位于襄阳古城东北角。明朝开国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联系更加紧密、加强城墙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修建此门。目前,长门遗址景观缺乏亮点,致使遗址的历史文化逐渐被市民淡忘。

早在年底,襄阳市规划局即组织召开了襄阳市长门遗址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专家评审会。会议邀请了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祝建华处长、襄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相关部门列席了会议。专家组原则同意该规划方案,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按规划,遗址公园占地9.2万平方米,它将修建古战船,恢复长门码头——古襄阳重要的战时码头;修筑中心环岛,使水系连通护城河;同时以长门城楼和古城墙为依托,建设青少年军事训练基地和遗址纪念广场等设施,展示古代军事文化。

长门(震华门)遗址公园依托长门古城墙遗址而建,位于襄城古城区护城河东北部,北临汉江,东止闸口路,与襄阳公园长春景区仅一铁路桥之隔,总面积约为9.2万平方米。

古城墙下襄阳公园内行走的游人(图中游人被“快活大武汉”字挡住了)。当时我曾羡慕襄阳的市民可以经常在这里散步。襄阳无论从地理位置与气候及物产等方面都是个宜居的城市。

仲宣楼位于襄阳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楼。

襄阳古城墙边的仲宣广场。

史料记载:仲宣楼始建于东汉,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建。清.雍正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后毁于战火(民国初年),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

襄阳古城墙在顺治五年(年),都御史赵兆麟檄副史苏宗贵重修西门城楼,知府冀如锡重建南门城楼,同知徐腾茂、张仲重建大北门、小北门城楼。知县董上治接着重建东门城楼后,又为各城门再题别称,题东门曰“保利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

道光六年(年),知府周凯重修六门城楼。

光绪元年(年),因久雨,城垣多处坍塌,知县吴耀斗领修。二年,知县劳庆藩接手续修,直至光绪七年,知县梅冠林接修完工。

作者/来源:邓眼看世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