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人吴均经年留香,山川日月皆我粉

南朝诗人吴均:经年留香,山川日月皆我粉

文/有知识的长发女图/网络

无论是山,还是水,或者是明月,或者是松树,或者是飞鸿,或者是乌鹊,在诗人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他寄托情思的物品,也可以成为他的粉丝。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或与他对视,或跟他捉迷藏,或许他醉酒,人与自然之间,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充满童话色彩。我所要介绍的诗人,就是把他的情思寄托于山水之中,用大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现他的品质。

这个诗人就是吴均,他是南朝齐,梁之间的人,字叔庠,吴兴人,他和鲍照一样,都是出生于贫困家庭,既没钱,也没有权。吴均年少的时候就立下誓言,要以功业成就自己,并且对自己非常有自信,自命天高。命运其实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意志去执行的,你让它往西,它偏要往东,我们无法控制它,只能顺应它。最后,吴均的抱负也没有达成,齐末梁初到建康,吴均一直被沈休文所赏识,他并不是从一开始都不得志,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受到梁武帝非常高的赏识,曾经也被重用过。在这个时期,他与王筠,王僧儒等人玩得非常好。后来梁武帝因为一些事情开始排斥他,给他的官职越来越低,最后,他一直都得不到重用。

这件事在他心中一直也没有解开,他需要一个发泄物,于是他就开始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并且写很多关于大自然事物的诗,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们身上,他于自然界越发的亲昵,这也是文学艺术手法发展的一种姿态吧!既然相互欣赏,自然界也就不那么傲慢了,成群结队的来与诗人交朋友,不仅山是动的,树也是动的,还会和人互动。

《梁书·吴均传》中写到,吴均的诗句文体清俊脱俗而且有古气,没有沾染齐梁艳丽的诗风。喜欢他文章的人都学习他的文章的写法。人们称他的文章写法为“吴均体”。吴均以“清拔”为特色的作品,主要以托物言志,用典等艺术技巧,描写功业无成者的不平,出身寒贱的人的骨气,以满腔报答国君的热忱。

如《赠王桂阳》这首诗中诗人以松树自比,像他的好朋友王桂阳表明自己的志向。松树刚生长的时候只有几寸长,长得非常短,所以才会被小草所掩盖淹没。没有见过被抓在笼子里的云心,谁又会知道那背负寒霜是多么痛苦?脆弱的枝干经常被摧残,纤细的茎干被那小草欺凌,什么时候才能长到数千尺高呢?待我长成参天大树,为你遮盖住明月。诗人以松树自喻,在展现自己受到屈辱,沦为下贱的地位的同时,有高调的肯定自己,傲岸不屈的价值,我宁可做一棵不被重视的松树,也不愿意做那随风摇摆的小草。尖锐的抨击了人情世故,我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

还有一首诗,也是吴均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自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这首诗就是《行路难五首》,其一是写洞庭湖水边生长着一棵桐树,这棵桐树在那里经受着霜打,浪拍和严厉的风。原先的时候生长的还挺好,但是现在却倒在黄沙中。洛阳有一名工匠看见了它,哀叹它不应该遭受如此的待遇。就把它带回家,一剪一刻做成了一把乐器琵琶。白色的面就像是天上中的明月,珊瑚形状的作成风花。工匠把它献给帝王,帝王看见后非常喜欢,就把这把琵琶带回了宫殿,让宫女们弹奏它,这把琵琶发出非常好听的声音,帝王越来越喜欢它,就把它装在用玉做的匣子里面,非常的爱惜它。这首诗的结尾以远在南岭僻地,千年不为人所知的桂树作结,用这棵桂树对比桐树,将真正的才人被淹没的寓意与感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吴均也有大量的作品抒发了不甘沉沦的报国热忱。如《入关》这首诗,前方作战的情报送到朝廷上,远处的烽火就像是乱飞的萤火虫一样多。我站在高处张望着战场,希望连夜就可以赶到战场。我要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君主的恩,这首诗读起来非常刚健豪迈,也是诗人到过战场前线的真实情感体现,也是吴均诗清拔有古气的地方。他也有表达自己不受赏识的更高的思想境界,如《城上麻》,表达出自己只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真心奉献给国家,尽心尽力,不需要被封侯加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