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元帝萧绎[yì],(年--年),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祖籍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出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南朝梁第四位皇帝(年―年在位)。萧绎不仅是一位皇帝还是个才子,琴、棋、诗、书、画造诣都很高。在历代王侯当中恐怕也只有曹操、曹植父子能与之媲美。据《梁书·元帝纪》所载:“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可见萧绎确实是一个天赋才情极高的人。虽然幼年因病一只眼睛失明,但仍然勤奋读书,日夜不停,寒暑不休。立志著书要“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据《隋书》、《三国典略》、《太平御览》记载,萧绎读书、著书涉及的门类之丰富,包罗之广让人叹为观止。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大概首,主要包含征战戍边类,情诗类,歌咏景物类,对后世的诗风影响很大。他还通晓音律,对医学也颇有研究。此外围棋估计也有九段的级别。他还醉心于算命占卜之类的学问。另外还研究养马,甚至写了一部《相马经》。画作的代表作品是《职贡图》,把当时35个国家前来朝贡的使节画了下来。画功之精湛不逊于后世的宋徽宗。著书主要包括《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孝德传》、《金楼子》等等四百余卷。真可谓是博采众长了,但是否成一家之言就值得商榷了。
年,萧绎给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写信,要重新划定疆界,让西魏归还侵占的土地城池。宇文泰借机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宇文护带兵进攻南梁。而此时萧绎不思退兵之策,反而拉着大臣讲《老子》,听高僧讲经。难不成是要学诸葛亮唱空城计吓跑敌军?还是待菩萨显灵引天雷击杀西魏兵?直到江陵被围,已无回天之力。
图片来源网络《资治通鉴》记载:帝入东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在江陵城破之前,萧绎躲进东竹殿,命令舍人高善宝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付之一炬。自己也准备跳到火里自焚,被身边侍从拦住了。又气恼的拿宝剑砍柱子,直到宝剑折断,他长叹说:“书也烧了,剑也折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毁了。”举国投降后有人问他:“为什么把书都烧了?”萧绎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亡国的下场,读书有什么用?所以干脆都烧了!”读书无用论呼之欲出!我们不禁要问,这位梁元帝真的会读书吗?
图片来源网络《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的这段话,通俗的理解就是人要有所作为,有大的贡献于社会,一般路径要做到“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而使天下平”。这也解答了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知识的问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便会主动的去“格物”,去寻找该读哪些书有助于“格物”。也就是积极的认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社会,而不是被周围环境裹挟,人云亦云。再去读阐述这个世界运行规律,讲述不同的人物,发生的故事以及其中道理的书籍。学习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去不断实践修正。反观这位梁元帝,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也就是关起门来搞搞文学创作,所以不管好坏什么书都读,寻章摘句全然没有实践总结,整日藏于高墙之内,没有做到真正的“格物”。所以也就认识不到天下的局势,在西魏正强盛时去挑衅授人以发兵的口实。
通过对社会认识的观察实践,读了相关书籍获得了知识。有了“格物”的知识,意念就会就变的至诚淳朴,不会被一些歪门邪道的思想蛊惑,也不会受奸邪之徒的影响。心志就会变得坚定方正,做事有恒心毅力,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做什么事。在不断的积累学习,反思自己的过程中做到能力学识的提升,品行修养的完善。再看梁元帝,物不格,便意不诚,进而心不正,身岂能修乎?!研究的东西五花八门走入歧途。甚至还给自己算命、预测国运。不知道他算到自己最后的结局没有。《南史》中记载梁元帝:“性好矫饰,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一个喜欢卖弄粉饰的人,性格多猜疑,好名声都是自己的,稍微有人能超过他,都要杀掉。这种为人读的什么书?!
随着能力学识的积累,眼界格局的提高,品行修养的完善,进而就能做好一家之长,经营好自己的事业。使家人生活富足和睦,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惠及更多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梁元帝在“侯景之乱”时坐视自己的父亲被挟持直到活活饿死,兄弟互相残杀而无动于衷。跟自己的夫人关系不睦,就是那位行为不检点“徐娘半老”的徐氏,家庭关系处理成这个样子,又何谈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天下太平呢?!
可叹!梁元帝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读书,该怎么读书,读再多的书文学上多高的造诣又有何用?全然没有读书人的道义、责任。最终落得个国破、家败、身亡的结局!遗臭万年尔!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