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焚书虽可叹,万千生民更何辜记西魏

中国人都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比较熟悉。虽然无论起因、过程和后果,此事都不像《史记》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可疑之处极多。但战国后期的混乱和秦朝建立之后的“焚书”,的确是华夏文化的一场空前浩劫,导致了无数先秦典籍和史料的失传。不过这样的灾难在历史上可不只发生过一次,本文要说到的“江陵焚书”,造成的损失就足以与前者相比。

这次焚书的主角同样是一位皇帝——南朝萧梁的元帝萧绎。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在侯景之乱将整个南方摧残得残破不堪的局面下,他勉强收拾起残破的河山,在江陵重建了萧梁朝廷。萧衍父子都极有文学天赋,非常注意典籍的收藏、整理和保存,所以他们统治期间,是古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青少年时的萧绎,也是一个文青,而且是一个书痴,简直达到了视书如命的地步。他登基后,除了自己私藏的图书外,又接收了萧梁皇室多年的积累,使得江陵宫殿里藏书的数量超过十四万卷,在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些书籍的来源很复杂,有当初晋室南渡时所携、有刘裕北伐时从关中和中原的收集、也有整个南方承平数十年的积累……可是当西魏的大军兵临城下,萧绎自知难以抵挡时,绝望中的他,居然让宫人一把火把这些珍贵的藏书烧了个干净。诸夏千年人文精华,就此毁于一旦……对此萧绎自己也哀叹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也就是说,萧绎完全知道这疯狂的举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焚书不过是这个自私怯懦的小人,用毁灭来报复命运对他的捉弄而已。这等人死不足惜,只是可惜了为他陪葬的文化瑰宝,但更值得叹惋的,却是江陵城中那万千无辜的民众。

当初侯景攻陷建康、将梁武帝君臣困死于台城时,天街踏尽公卿骨、王谢高门碾作泥,南朝百年生聚的成果就此灰飞烟灭。残存的萧梁臣子和宗室贵族,纷纷向上游的江陵逃亡,使得这个南朝重镇,在乱世显露出一片畸形繁荣的景象。可是萧梁江淮屏障已失去,残存的军队根本挡不住如狼似虎的西魏精锐,北兵南侵不出一月,就打到江陵城下。外战外行的萧绎又无心组织抵抗,结果就是满城军民,尽成魏军战俘。为了便于行动,西魏将领们将老弱妇孺全部屠杀,数以万计的精壮百姓,则被驱赶到关中,分给亲贵为奴。

《梁书》对这些的百姓的记载不过二十三字:“乃选百姓男女数万口,分为奴婢,驱入长安,小弱者皆杀之。”而个数万口的数字只是虚指,有的史料也有十余万,甚至五十万的记录。这些民众中不乏锦衣玉食的高门贵族子弟,却只能被驱赶着步行到遥远的长安。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冻饿辗转死于途中者,根本难以计数。比起对于江陵焚书的感伤来,这些死难者的经历根本无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