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诗中之蝉

蝉,俗称知了、借落子等,可食用、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昆虫。但在古人看来,蝉是很清高的,饮风吸露,逍遥自在。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所以从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他们喜欢把蝉挂在自己身上,死后则含在自己的口中,寄托着羽化的愿望。当时的人认为蝉与玉一样也有五德,头上有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信。所以文人们常常在蝉身上寄托一些特殊的情感。

一、表示环境清幽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关于这两句《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可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笔力深厚。而这种以声衬静的手法为王籍首创。

二、体现诗人自身品行高洁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是一首经典的咏蝉诗,尽管词句中处处皆为对蝉的描写,但字里行间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唐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三、表现寒冷悲戚之感

寒蝉,天冷后不叫或低鸣的蝉,常常给人寒冷悲戚的感觉,比如“寒蝉凄切”、“噤若寒蝉”皆取此意。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宋代·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愁苦无边无际,秋蝉哀鸣,回首遥望,暮色一片苍茫。”作者异乡巧遇故交,但很快作者这个异乡人又要送故交离去,在这样一个“憔悴天涯”二人如浮萍一般猝然相会又匆匆分别,只能看着暮色斜阳、听着寒蝉凄鸣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以写景结句,点出时令,渲染离别的环境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

(图片、材料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