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古史所载,今两湖与其接壤的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区,历来就是苗族(古称三苗或有苗、苗民)活动的场所,《战国策·魏策》记吴起之言曰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今江西吉安东南)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传说中,三苗曾与炎、黄集团有过抗争尧时,处于南方的诸侯有苗不服,率众北上,
“尧征而克之于丹水(汉江支流,位于鄂、豫、陕之边境)之浦”;
虞舜在位,三苗首领和共工、欢兜、鲧等人被冠以“四凶”之号,分别遭到放逐或杀戮,“窜三苗于三危”,夏禹受禅,有苗氏又以不肯听从帝命,引来禹的征讨,“三旬,苗民逆命”,并未取得任何成效,于是放弃使用武力,以文教感化苗民,“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此后,苗人逐渐消除了以往敌视华夏人的心理,接受有夏政权的统治。
纵观全部《尚书》,涉及有苗事迹的文字,自《虞书大禹谟》之后,更不复见,在谈及南方诸族时,多改用“蛮”字,如《武成》篇的“华夏蛮貊”,《旅獒》篇的“九夷八蛮”之类。其后,居于此地的苗人名号,又被荆蛮、楚蛮所代替。
周代初期,江、汉流域的苗人,仍归附于周王室。成王时,据《史记楚世家》言有帝颛顼之后裔名熊绎者,受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从此,熊氏等一批人即定居楚地,“蛮夷皆率服”,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地风习,至周夷王时,熊渠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战国之际,楚国成为七雄、五霸之一,随着楚国势力的向外扩张,境内蛮也慢慢地向西、南两方迁徙。
周赧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士九年,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楚,夺得汉水上游大片地区。赧王三十七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次年,又取楚巫郡及黔中郡地,《后汉书·南蛮传》云“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
秦时,黔中郡治在临沅(今湖南常徳),辖境相当于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境内民族称黔中蛮,武陵郡改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略相当,而蛮名则改称武陵又因其地有雄、酉、抚、辰五溪,至东汉又称之五溪蛮。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言,武陵蛮多居山壑,以田作贾贩为生,但因生产力低下,秦时尚“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
手工业方面,他们能织木皮以成布,并用草籽为染料,故衣服皆具五色。因其部落分散,自有首领,故朝廷授为“邑君长,皆赐印绶”,蛮语称渠帅曰“精夫”,彼此称呼为“徒”。各部落虽有大长,却未形成阶级分化,所谓“精夫”者,乃公众举出之人,而不是世袭统治者。
西汉建立后,开始向蛮人征收口赋,“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说文》释为“南蛮赋也”,《晋书李特载记》亦曰“巴人呼赋为资”,可见賨字原为蛮人方言,而至西汉时便成为这一带赋税名称了。只是由于部落分散,势力微弱,且剥削尚不算严重,故在西汉时,武陵蛮“虽时为寇盗,而不足为郡国患。”
进入东汉,反抗斗争便有所发展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蛮首领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东汉朝廷派遣武威将军刘尚,调动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陵讨击。刘尚轻敌入险,山深水急,舟船无法运行。武陵蛮屯聚守险,待刘尚食尽引还之时,四处出击,刘尚大败,全军覆没。相单程领导的这次反抗斗争,直至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才为马援平定,但武陵蛮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武陵澧中蛮陈从起兵反抗。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复反,攻烧零阳、作唐、陵界中。和帝永元四年,安帝元初二年、三年,顺帝永和元年、二年,桓帝永寿三年至延嘉三年,灵帝中平三年均有长沙武陵蛮的反抗斗争,始终未有停息。
《后汉书南蛮传》依据应劭《风俗通义》,在叙述过帝高辛氏之女配槃瓠,生六男六女,为藩育种族,自相婚配故事之后,说“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对范晔文字,李贤作过一些考释,然所言皆系流传于本地区的槃瓠神话,而此神话显然为武陵、长沙一带民族图腾崇拜的遗迹。
范晔把奉祀槃瓠的定为“长沙武陵蛮”,而据称苗族无祖先出自槃瓠的说法,惟境内瑶族有之。
瑶之作为族称,是魏、晋以后事,东汉时尚未见有此名号,但其先辈居于武陵郡是毫无疑义的。瑶人自言为之后,不仅两汉以后著作多有记述,而且直到解放前,各地瑶族还有“还盘王愿”节日及禁食狗肉的习俗。据此所谓“长沙武陵蛮”者,应包括苗族与后来的瑶族,武陵蛮为苗,长沙蛮为瑶。
苗和瑶,远古时很可能同出一源,秦汉时又聚居或散居于同一地域,彼此间交往甚密,经济、文化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但彼此也有相异之处。
长沙蛮与武陵蛮为两个不同的民族,从西汉设置郡县的情况可以看出。西汉设治,除内地汉族地区外,其郡、县区划,大体皆以民族及所联系的范围为基础。在未开设郡县前,分散而居的各部,由于经济、政治上的相互依赖,便结成联盟,然各部之间又各有渠帅(精夫)。役此并无隶属关系。
苗族斗马节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分桂阳郡之长沙南部九嶷山等地置零陵郡,这便是其后瑶族的住居区域。零陵郡先治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东汉时移治泉陵(今湖南零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邵阳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流域,以及广西桂林市、永福以东阳朔以北。
《梁书张绩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所说的“莫徭蛮”指的就是瑶人。由于长江、零陵蛮与武陵蛮交错而居,且瑶族当时又未被单独区分出来,故其社会经济情况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
皇甫谧《帝王世纪》。
《尚书·虞书·舜典》
《尚书慮节大禹谟》
《后汉书南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