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建国前朝,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殊不知,南方地区九个割据政权林立,相互之间争疆夺土,战火迭起。
加上北方的北汉政权,史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政权存在,史称南汉。
一、南汉政权的过眼云烟
1、刘岩称帝
后梁贞明三年,刘岩也叫刘龑,母亲段氏生之后三日被韦氏妒杀,韦氏将之视为己出。在正式脱离后梁控制,由一个藩镇节度使摇身一变,成为独立王国的君主。
翌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仿照唐制,设立司天监、司天少监,历法自成一体系。
2、称帝后溺爱皇子
高祖刘岩在称帝中的前期是不受士人的支持和维护的,包括他的兄长刘隐留下的老人,他们一度十分害怕他们阻止其称帝行为。
称帝后,也有人并不看好此事,有的群臣一直认为南汉建立的只不过是伪政权,根不正,苗不红,很难站住脚跟。
但刘岩很聪明也很会办事,立即写下诏书拉拢这些人。刘岩称帝前有其兄刘隐礼贤下士为表帅,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藩镇割据的根源在于飞扬跋启的武夫掌握了地方的军政财权。
所以在其称帝前就尽量用文人知州。江山稳固之后,刘岩开始远离这批士人,也一度陷入多子多福的观念之中,育有十九子,对后代颇为溺爱。这也为南汉后面的皇帝的暴行埋下了种子。
二、南汉政权稳固后乱象丛生
1、刘岩晚期暴虐横行
刘岩前期的励精图治使南汉国的国力逐步上升,岭南局势趋于稳固。但是随着帝位的确立与稳定,刘岩的真正本性逐渐暴露出来,喜欢暴行的作风越来越重。
到了晚期,刘岩排斥士人、亲近宦官,荒于政事,日益骄纵,奢酷杀,生活糜烂。岭南奇珍异宝很多,极尽奢华,宫殿上每个角落全部用黄金珠宝进行修饰。
发明了铁床狱、水狱等酷刑,民不聊生。史书记载:其用刑之残酷,有灌鼻、舌、支解,血肉交飞,腥秽之气、冤痛之声。
2、刘晟时期真乃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张遇贤攻下循州后不久,南汉中央政权发生兄弟相残杀的权力争斗。老四刘宏熙联合镇压起义的功臣杀兄夺弟。
在第二天天明,没有一个官员敢进入皇宫,可见威慑力是有多大。老五越王刘宏昌带领弟弟们迎接刘宏熙登皇帝大宝,改名为晟,史称刘晟。
刘晟对兄弟诛杀,对人民同样实行恐怖政策,比其父刘岩有过之而无不及。刘晟达到了其父辈们在位时前所未有的高度,志得意满,大肆修建离宫别苑。
费用不足时竟以国家名义作起海盗的勾当,遣巨舰指挥使暨彦赞以兵入海,掠商人金帛作离宫进行游猎。这还是一个国家皇帝该做的事情么,简直如强盗。
这种荒淫暴虐的君主导致国家政权被宦官专权。论者大多以传统观点而言之,多认为这是一腐朽的势力。
这一集团的腐朽性是它赖以生存的统治肌体所决定的,虽有一些慎于职守、具有见识的人物,但不构成宦官的主流,也不可能扭转腐败的统治局面。
甚至认为在宦官专政之下,南汉军务废驰,武备不修,兵威不振,迟早灭亡。
三、南汉帝王家族残暴传统
1、暴行折射南汉统治阶级的扭曲心理
南汉统治者用刑之酷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从中曲折隐晦地折射出刘氏心中的恐慌。刘岩称帝只不过是时势造人,有了唐末五代这样一个群雄割据的大环境,才英雄莫问出处。
刘岩创建这一套残酷至极的刑具,不过是试图以酷刑压制他人内心的第二个声音。
刘岩的残暴,喜闻腥秽之气、冤痛之声,意在作出一种姿态,告诫那些大臣,一旦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无论其身居何位,都会被认定为刘氏政权的罪人,接受这些酷刑的折磨,从而暗示臣下安分守己,各事其职。
2、暴虐吓跑士人官吏
刘岩的做法的确恫吓了一部分士人,他们本是为避乱而来,只求安定,既然遭受君主的歧视和排挤,或愤然辞官,归隐田野山林,或观风使舵、尸位素容,总之是要保全自我。
在南汉国各项制度都有条不紊地建立起来,国家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士人们积极周旋于邻国,为南汉赢得了生存和和平发展的空间之后,刘岩终于坐稳了皇帝的宝座。
他开始享受生活,大修宫殿,用刑残酷,渐渐疏于政务。晚年的刘奥,猜忌之心一日重于一日。在刘岩统治晚期,开始排斥士人。
刘岩对于士人的尊重仅表面为之,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过是为一时之需,待羽翼丰满之后便本性毕露。
南汉是乘唐末战乱之机,割据岭南而建立的。这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刘氏政权很难得到自幼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士大夫的支持。
虽然在刘氏的极力笼络之下,士人也大都愿意尽心辅佐,然这并不等于支持刘氏家族而自立。
从士人投靠刘氏政权的初衷来看,大多数南迁士人大都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倘能得到刘氏器重,能够施展治世抱负自然是最好的结局,但若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归野山林,乐得逍遥亦大有人在。
结语:南汉政权自高祖刘岩晚期开始出现转折,之后的每任帝,排斥士人,宠信宦官,残酷暴虐,穷奢极欲,政局江河日下。
南汉国力,从高祖晚年至疡帝时代,随着历任皇帝的施暴行政,一直保持着下滑趋势。疡帝继承了高祖后期很好的奢靡之风。
自以为无人管制,愈加荒纵。政治上鲜有建树,国事日非。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宋书》
《梁书》
文/林伯南
《资治通鉴》对于历史的记载告诉我们,读史不能读表面。因此欲了解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资治通鉴》。读史所培养的大局观,以及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之上,而是要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伟人对于这卷书也称得上爱不释手,据晚年照顾他的护士孟锦云介绍,那本已经被翻得十分破旧的《资治通鉴》一直摆在他的床头,而他也曾十分热烈的同这位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护士讨论过书中的种种。
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这套好书——《资治通鉴》。编纂、翻译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目前在做活动,现在只要58.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8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