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当政者治国理政,无不以实干兴邦为遵循,以空谈误国来告诫自己和属下,而我国晋魏时期,却以空谈为荣,以不干实事为傲,从而留下深刻而又惨痛的历史教训。
01清谈的起源
《颜氏家训·勉学篇》载:何晏、王弼,祖述玄宗。……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从此看出,起初何晏等人推崇玄学,讲究娱心悦耳,其所谈论的内容无非就是自娱自乐,不问政治,夸夸其谈之说。
02竹林七贤与清谈之风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年—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经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一起喝酒、唱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有人认为,竹林七贤是清谈之风形成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故事在当时被世人所传颂,并将玄学发扬光大,他们对当朝政权的残暴统治不敢直抒胸臆,只能用隐晦委婉的文章表达自己的不满,从而受到当时世人的敬重。
著名的晋王羲之之兰亭聚会,更可谓是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至今仍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向往。这是清谈之风中一股比较正能量的清风。
《梁书》记载,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承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指东晋),此道弥扇。”
到了南北朝,清谈之风仍然盛行,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绵延三百年之久。
03西晋宰相何曾之忧
晋王朝创立之初,宰相何曾一次从朝上回来,忧心忡忡。他的儿子不明其故,上前询问,何曾便对他说:
“国家初创,本该上下用心,朝气蓬勃。可是我所见到的,却是人人以清谈为能,御前会议上大臣们也不谈国家大事,唯恐一言不慎,惹祸上身。如此下去,还有幸免的吗?这不是个好兆头,只怕你们还可免祸,孙儿辈就注定要遭难了。”
04清谈之风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国魏晋之后,司马氏当权,来自曹魏的权臣司马懿父子。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对那些忠于皇帝或被疑心忠于皇帝的大臣士大夫们,采取了排除异己,发现一个就格杀勿论,手段极其残忍。甚至连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也被他们杀害。在那种形势下,朝中大臣及士大夫们为了避免招致杀身之祸,纷纷哲身自保,于是发明了一种避祸方法,那就是不谈国事,言辞完全脱离现实,也不涉及任何事物,号为“清谈”。这个时期也就是后世人尽皆知的清谈之风盛行的时期。
到了西晋末期,清谈风气仍是不改,它造成的直接恶果便是人人以不干正事为荣,以致行政官员不问政事,将领不问军事,人不尽其职,职不守其责。人们百般谋求享受之外,再无崇高的理想了。
05宰相何曾的预言
难能可贵的是时任宰相何曾,面对此情此景,提醒皇上要引起警觉,可他的儿子却不以为然,他说:
“父亲大人真是多虑了。现在人人都是这样,你又何必操此闲心呢?再说,江山是皇上的,皇上尚且不思改变如此局面,父亲大人又能有多大能力呢?至于以后的事,谁又可以预见得到呢?”
何曾长叹一声,又说:
“危险来临之前,总有它的征兆。危机显现之始,总有它的迹象。眼下的局面,是维持不了多长时日的。”
06八王之乱爆发,西晋灭亡
没过多久,著名的八王之乱爆发,西晋王朝很快走向了衰落。公元年,晋王朝皇帝司马邺被前赵帝国俘虏,西晋灭亡。之后,司马邺的堂叔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居一隅。说明宰相何曾的预言得到应验,他对当朝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
06历史评价
历史上,许多名家对清谈之风,褒贬不一,总体上来讲,清谈之风对于治政来说是有其极大的危害的,而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们用以明哲保身,用以避祸,不可谓之为一种明智之举。开始的清谈,因为其形式新颖,清新脱俗而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
唐代韩愈用一句名言:“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对清谈之风给予了批评,用一句诗形象地概括了清谈之风所产生的后果: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说明不做实事,空谈于事无补,误国误民。
刘禹锡诗云:“清谈如水玉,逸韵贯珠玑。位当铉,虚怀似布。”
元好问亦云:“新诗互酬唱,清谈见滋味。”
据《史记》记载:清谈之风盛于魏晋时期,乃当时的贵族名何晏、王弼所创,他们都是学师,其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代风。
当今社会,仍有少数学者认为,魏晋风骨是文人雅士的特有气质,应当与批判清谈之风区别对待。
邓小平先生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认为是当代对清谈之风的权威评价,也是我们现在建设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