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中国发生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述几个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
万紫千红。典出《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是南宋时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健阳(今属福建)。他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朱熹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据记载,有一天,朱熹到郊外去游春踏青。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朱熹所到之处,遍地百花盛开,绚烂多姿。无限春光引得朱熹诗兴大发,回家后,他把这次郊游的感受写成了一首题为《春日》的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原来形容春色艳丽。现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景象繁荣兴旺。
一目十行
典出《梁书简文帝纪》
太宗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高祖惊其早就,弗之信也,乃于御前面试,辞采甚美。高祖叹日:“此子,吾家之东阿。”既长,器宇宽弘,未尝见愠喜。方颊丰下,须鬃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主。读书十行俱下。九流面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
南北朝时期梁国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小时候十分聪颖,识悟过人,刚刚6岁他就会写文章,大家都感到惊奇,不肯相信。一天,梁武帝把萧纲叫到跟前,给他出了一一个题目,说:“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亲眼看着,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写文章!”
梁武帝吩咐左右,取来纸笔,萧纲便提笔挥写,一会儿工夫便写完了。梁武帝边读边摇晃脑袋,嘴里不停地称赞说:“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萧纲长大以后,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别人对他看书的速度简直不敢相信。萧纲对各种各样的书籍都看,九流百氏,诸家学说,无所不晓。尤其喜欢诗词歌赋,拿起笔来就能写。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事务。
梁武帝死后,萧纲即位,当上了皇帝,但没有几年就被废掉,接着又被害死,死的时候只有49岁。成语“一目十行”就是由该文中的“十行俱下”一句演变而来,意思是一眼看10行书,后人用它形容看书的速度快。有时也指阅读粗糙。
甘拜下风
典出《左传僖公十五年》
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春秋时,晋国因为闹灾荒,国内缺粮,便派使臣到秦国买粮。秦穆公和大臣经过商量,决定答应晋国的要求,并派了不少人,把大批的粮食送到晋国。过了一年,秦国国内闹灾荒,晋国倒是五谷丰收。这时秦国又派人到晋国买粮。可是,晋惠公不但不肯卖粮食给秦国,反而想趁着秦国的灾荒,派兵侵犯秦国。
公元前年,晋惠公果然派兵进犯秦国。秦国国君秦穆公见晋惠公这样忘恩负义,便亲自带领大军前来迎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晋军战败,晋惠公和大将韩简都当了俘虏。晋国的大夫披头散发,跟随着晋侯。秦穆公见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便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凄凄惨惨的,我这次带着你们的国君回秦,不会把他怎么样的。”晋大夫连连作揖,对秦穆公说:“君人王踩着后土而顶着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了您的话,我们甘拜下风。后人用“甘拜下风”这个典故比喻打心眼里佩服,自认不如对方。
大家还知道什么有趣的典故,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和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