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朝
梁武帝萧衍,南朝梁国的开国之君。有读者说他是史上脾气最好的皇帝,一般不怎么动怒。对待宗亲和臣子宽厚,就是身边的亲人想篡位,他也只是批评教育一下,心中一笑了之。而大唐认为:萧衍可以说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最佛性的皇帝。他的一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可谓是不可一世。但也正是因为性格使然,最后的人生结局相当悲惨,以致饿死。
一、好脾气皇帝,追求的是内心的博大与宽容
作为南朝时期梁国的开国帝王,梁武帝不仅有着博爱天下的胸襟,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喜爱有加,甚至可以称之为溺爱。作为一个帝王,他对待皇室成员,的确很慈祥,而且是那种打心底的关心爱护。
这里说两件事情:
一是对待弟弟萧宏过错的宽容
因为南朝战乱不断,有一次梁武帝就派自己的弟弟萧宏,率领军队去攻打魏国。但是这个弟弟没有这个能力,指挥上乱七八糟不说,竟然还临阵脱逃,这场仗梁国被打得很惨。萧宏知道自己没有完成任务,也很难受,可是回朝之后梁武帝竟然没有处罚他,甚至还给他升了官。
这件事尚能让人接受,但是这个萧宏有好多次想要谋权篡位,梁武帝也不是不知道,但都原谅了他。从这件事上,真的能看出梁武帝的慈祥,甚至有些软弱。
因为种种原因,萧宏的儿子萧正德,被过继给了梁武帝。虽然都是皇室血脉,但毕竟这个萧正德不是梁武帝所生,于是他自然也就没有当上太子。这个萧正德也是荒唐,因为没被选为太子,他竟然卖了国去投靠北魏。但是北魏也不傻,萧正德在北魏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于是只能灰溜溜的回国。回国之后,梁武帝又一次原谅了他,而且对他没有任何处罚,只是教育了他一番,讲了很多道理。
二是对待冤家侯景的态度
侯景是个见风使舵的家伙,北方羯族人。一生谋求多变,最后发动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动摇了梁武帝的江山,还把他软禁了起来,以致饿死。当然,这是后话。
这里说说是侯景来见武帝的情景。侯景作乱后前来见武帝。面对这个“冤家”,老头平静地问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羯族人心虚,一时不知作何回答。老头又问“你过江时有多少兵马?”侯景说“千人。”老头又问:“攻城时多少?”“十万。”“现在呢?”“率土之内,莫非己有。”最后老头是这么说的,“你有忠心于朝廷,应该管束好部下,不要骚扰百姓。”
看看,对待自己的敌人,竟如此心平气和,这老头的脾气确实与众不同。
事实上,萧衍能够有如此好的脾气,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应该说是一种大聪明,大智若愚。因为,他的内心装的是整个天下,而不在于计较一人一事。
二、勤奋好学,英勇善战、终成帝王
其实,萧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少时好学,实为少年英才,很不一般的人物,是很有智慧的人。公元年,南朝齐明帝萧鸾掌权两年后,北魏孝文帝出兵攻打南朝齐国,萧衍随军出征迎击魏军。这是一个机会,萧衍在樊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夺权谋划。
齐明帝萧鸾在位5年即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无道,暴虐成性,斩杀大臣,很快失去了民心。萧衍借机征讨,各地官员纷纷归顺。而后萧衍与南康王萧宝融联合,并拥护萧宝融做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齐和帝。二人夺得天下,将萧宝卷贬为东昏侯。自此,萧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公元年,在萧衍的一步步精心布局下,南朝群臣请求齐和帝萧宝融退位让贤。公元年4月,萧衍登上宝座,成为南梁第一代帝皇。萧衍成为皇帝后,勤于政务,日理万机,但是后期因为“侯景之乱”,失了国都,自己也死于台城,谥号武皇帝。这也是后话。
这里说说公元年萧衍迎击魏军的事情。魏军势猛,敌人势力太强,齐军难占上风,士气低落。萧衍于是趁深夜大雾弥漫之际,派兵悄悄登上山,在山上插满军旗。第二天齐军一看,漫山遍野都是他们的旗号,以为来了很多援兵,士气立马大振。北魏那边也看到了满山军旗,不知道齐军有多少埋伏,心就虚了,结果齐军获得大胜,萧衍也因此声威大震。这件事情,看到了萧衍的谋略和智慧。此战广为传说,为以后聚集实力打下了基础。
萧衍还是个充满自信的人。当时还是东昏侯萧宝卷当皇帝,萧宝卷杀人成性,游戏无度,人心尽失。天下乱成一团。萧衍就打算起兵推翻萧宝卷,他对谋臣张弘说:“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位英雄起于此间。”张弘策问:“哪位英雄?是出自朝堂?还是草野?”萧衍只说了四个字“安知非我。”(你怎么知道不是我?)结果不久,他果然成功灭掉了齐朝,建立了梁朝。
后来真的应验了,萧衍聪明地当上了开过皇帝。
三、生活简朴,忠于朝政,以仁治国
萧衍是个好皇帝。在位时忠于朝政,每日早起批奏,聚精会神,从不缺勤。早些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如今当上了帝王,试图用儒教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他本人生活之节俭,更是无帝王可比。
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在吃穿方面,那是极其的简单。衣服来回穿,蔬菜豆类大粗饭。关键的是:每天只吃一顿,太忙时就喝点粥而已。自称帝以来,他每天勤于朝政,不论春夏秋冬,坚持五更起床办公,忙到深夜才睡。冬天手被冻裂了也不在乎。
具体说来就是:他勤俭有加,多年来只穿普通衣服,不用奢侈的装饰。每天只吃一顿饭,还都是蔬菜和豆制品。一床被子盖两年,一顶帽子戴五年。他平易近人,平时常和手下人一起下棋,吟唱,没有架子,哪怕是接见一个乞丐都以礼相待。
他经常考察地方官的业绩,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调到中央。他以仁治国,手下的官员无论犯了什么错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到罪行实在无法饶恕,不会有实质上的惩罚。主要以感化教育为主。但他们如果有了功劳,萧衍会重重奖励,绝不吝啬。可以说那时的他,是个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好皇帝。江南在他的统治下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经济文化繁荣,出现了自晋朝以来未有过的繁荣景象。总体上讲,萧衍治国的才能出众,称帝以来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礼贤下士,兴办教育……使梁朝维持了40多年繁荣的局面。
四、博学多才,精通佛学与诗文
萧衍更是个多才的人,史书多有记载。
也就是说,梁武帝精于文学,音律,书法,棋艺,弹琴,等等。他的武艺,骑术,剑术也非常出色。对儒学,佛学等学术颇有研究,甚至对占卜这样的事也很在行。他的武艺就连雄才大略的孝文帝元宏都佩服不已。元宏曾对手下将领说“敌方有个叫萧衍的人,这个人十分厉害,你们见到他要格外小心”。他的书法清新俊秀,笔触流畅,在中国历代擅长书法的皇帝中,应该可排前几位吧。他精于儒释道三家理论,首次提出‘三教同源’的说法,为唐代儒释道三教同源的局势打下基础。他精于文学,创作的诗歌散文,语句清丽优美,有股淡淡的清雅味道。诸如那“草色无岑参,山河同一色。”“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深潭下无底,高岸长不测。”……这些诗句是很容易打动人心的。
这些不知真否?要大唐来说,经学和文学的成就,才是我们应该为其点赞的。萧衍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余卷。因笃信佛教,便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等数百卷,并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说。据说,他还在都城接见了从印度泛海而来、后在嵩山少林寺面壁的菩提达摩。
作为“竟陵八友”之一,萧衍的诗赋文才,更是有独到之处。留存诗歌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分为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四类。
五、结局悲惨,生命终结于侯景之乱
任何人都不是完人,都有优缺点。梁武帝萧衍早期的确无比优秀,遗憾的是他的“以仁治国”,慢慢不适应后来的国家了。他以为马放南山国泰民安就没事情了!因为高枕无忧,就放松了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以致给某些心术不正之人留下了机会。加上他晚年钟情于佛学和佛教,确实是该顾的事情没有顾上,这是值得争议的,或者说是可以否定的。比如说他下令广建寺庙,全民奉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等,座座规模宏大,极尽壮丽,这些都是要耗费钱财的啊!
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争相修造寺院。他还下诏优待僧尼,出巨资资助各地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据《梁书》记载,当时各地寺庙多达座,僧尼82万余人,从而造就了佛教的鼎盛时期。
不仅如此,萧衍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元年,萧衍舍身进入同泰寺,当了三天和尚,回宫后,下令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通。公元年,萧衍第二次进入同泰寺,这一次他脱下御衣衮服,在寺中沐浴洗去凡尘后,穿上法衣袈裟,长住于寺中,自号三宝奴,并亲自主持法会,向五万善男信女讲解《涅经》。
朝中大臣非常惶恐,最终四处凑集了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才将“皇帝菩萨”赎回。但梁武帝执意出家,不肯回宫,群臣无奈,便一起跪于同泰寺外反复磕头,叩请皇帝还宫理政。在寺中和尚的劝请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朝廷。萧衍迷恋于佛教,就这样反复四次舍身寺院,追随佛法。
萧衍原本以为,安顿好江山社稷,消除种种后患之后,国家应该没事了吧?再加之大家信佛行善,国家应该更好。可现实是残酷的。正是因为他的佛教的痴迷,才放松了对政治的敏觉,以致于年爆发了侯景之乱。
……侯景的军队攻进都城,萧衍被迫退位。萧衍转眼就没了风光,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他人接近。开始的时候,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他,后来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这时萧衍已经86岁了,被困时仍然念经诵佛、斋戒不辍。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营养,不久被活活饿死了,下场可谓无比凄惨。不过,他临终前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国家是我得到的,也是我自己失去的,有什么可惜的。”却让后人浮想联翩。
听听,这该是多么的佛系啊!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