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怒砸魏征的石碑后,才明白忠言逆耳

白癜风研讨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3/5782296.html

唐太宗怒砸魏征的石碑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其中,华夏族王朝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等。少数名族王朝有北魏、辽、元、清等。而在汉、唐、明时期,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长期领先世界,其经济、文化、科技实力举世瞩目。同时,中原王朝不断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互动、贸易、征战、融合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

唐太宗和魏征,一向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榜样。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自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编撰碑铭。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的变了卦,不光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石碑。唐太宗推倒魏征的石碑的原因是置疑魏征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引荐其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干。但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置疑魏征这位他以为很厚道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唐太宗李世民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石碑。

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当皇帝的在许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相同俄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算”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线。

魏征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忍不住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当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遭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破例。

历史的年轮周而复始,作为历史的延续者,作为历史制造者的子孙,我们不能厚古薄今,但也不应该频繁地翻脸不认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历史人物本身的功过是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恰恰是后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撇开政治的和个人的偏见,过去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功过,只是功过的比例纯度差异,还是留待更加的后来者去评说吧,那段历史还在我们眼前幻动,对他们的评价,这代人注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近视短视甚至色盲的偏见和错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