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白
公元年五月十二日,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李渊能够坐上皇帝宝座,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起点并不低。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在这方面,李渊要比刘邦及后来的朱元璋等人强多了。
李渊建立大唐王朝我们看看李渊的家世就会更加明白。
李渊的七世祖李暠,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其祖父李虎曾经帮助宇文泰(鲜卑人,南北朝时期军事家、改革家,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为后来北周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虎被封为柱国(当时柱国的官职在丞相之上)。而他的父亲李昺,袭封唐国公,任柱国大将军,父亲和杨坚(隋朝建立者)是连襟,也就是说,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和杨坚的妻子是同胞姐妹,李渊称杨坚为姨父。
但是,有了好的起点,就不代表能够事业成功,还要积极努力进取,并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样事业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在古代,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奋力拼搏,想当上皇帝无异于痴人说梦。让我们看看李渊是如何成就帝业的。
李渊(-年)二、积蓄力量
公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年12月21日),李渊出生在长安唐国公府中。可是好景不长,李渊父亲李昺在他七岁那年去世了,这对处在儿童时代的李渊是不小的心灵创伤。按惯例,李渊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但是没有正式官职,因为他还很小。于是李渊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肩负起振兴李氏家族的重大使命。
公元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故(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宇文赟的皇后,宇文赟也就是杨坚的女婿)。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即位,是为周静帝,但权力掌握在其外公杨坚手中。杨坚为了篡夺皇位,大杀周室皇室成员,自己大权独揽,周静帝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开皇元年(年)二月,杨坚通过禅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刚刚建立,凭借与姨父杨坚的关系,16岁的李渊当上了皇帝的亲身护卫(官名叫“千牛备身”)。这样,李渊可以经常陪伴杨坚。在朝堂之下,他听朝中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这令李渊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长孙晟-一箭双雕令突厥人刮目相看长孙晟针对突厥,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方针,“以夷制夷,分化突厥”的策略,得到了隋文帝的赞许,隋文帝也认为这是解决突厥问题的最好办法。李渊常常听得入神,心里非常佩服。我们要记住长孙晟,因为他的女儿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他的儿子长孙无忌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晟的这一对儿女对于未来唐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久,李渊外调到谯州(今安徽亳县)担任刺史,由于颇有政绩,后又调任陇岐(在陕西省境内)刺史,李渊将地方治理得很好,家家安居乐业。在这期间,有个相士叫史士良的人给李渊看过相,说他有龙凤之姿,这让李渊又喜又怕。喜的是自己以后可能会当上皇帝,怕的是在那时,敢说这样的话是要杀头的。李渊听了不敢表露,但心里有了很大的自信,不过暂时只能等待和忍耐。
公元年七月,太子杨广杀隋文帝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同年八月,汉王杨谅谋反,被大将杨素镇压下去。这个事件给了李渊极大的震动,他决定远离权力中心,避开杨广耳目。不久,杨广任命李渊担任娄烦(今山西静乐)太守。李渊欣然前往。接着,杨坚杀掉开国功臣杨素和高颎,又以各种理由将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贬官。
瓦岗军开仓放粮隋炀帝在位大兴土木,抽调人口兴建东都洛阳,造成民怨沸腾,后来又开凿大运河,虽然有利于南北往来和经济发展,但已民不聊生。不仅如此,隋炀帝还讲究排场乘船去江都旅游,极度奢侈。他还发动了三次征伐辽东的战争,每次都是大败而回,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老百姓渐渐过不下去了。
从大业七年(年)十二月,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率众起义开始,到年李渊起兵之前,这七年中形成了三大农民武装力量,分别是河北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河南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还有江淮地区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此外,一些隋朝的王公贵族也参与进来,马邑(今陕西朔县)校尉刘武周、金城郡(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杲父子,罗县(今湖南湘阴)县令萧铣都拥兵称王。
年四月,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河东(黄河以东)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李渊到了河东,却与突厥人交上了手。原来年八月,杨广以突厥人不来朝贡为由,率三万大军北上进行威慑。但突厥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始毕可汗率十万大军准备袭击隋军。杨广惊惶失措,逃入雁门。李渊得到消息,派云定兴增援雁门,并让十八岁的儿子李世民从军勤王。隋军采用李世民提出的疑兵之计,让突厥人以为自己的老窝出现了问题,于是突厥一窝蜂撤军。李渊因为勤王有功,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
但杨广对于李渊拥兵是有戒心的,他害怕李渊手握重兵,像当年杨玄感反叛那样对他不利。于是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并让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与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回击突厥。
李世民征战图在这期间,晋阳令刘文静来投奔李渊,实际是看中了李世民非常人可比。接着,刘弘基、唐俭也来到李渊身边,他们给李渊带来了很多有利于安定天下的大计。这段时间,突厥人经过李渊的军事打击,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南下,使中原百姓非常感戴,李渊声望日隆。
大业十二年(年)四月,农民不堪重负,在甑翟儿的领导下发动起义,甑翟儿率众攻打太原,被李世民率军击破。从此,李渊逐渐把太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为后来的起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我们说过,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多次大败隋军。后来李密杀掉翟让,虽然使瓦岗军力量有所削弱,但内部思想更加统一,不再有派系之争,可以专心对付隋军了。由于李密的存在,牵制住了洛阳二十多万隋军,使隋军不敢轻举妄动,此外,窦建德、杜伏威等也牵制了大量的隋军。这都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条件。
有人说李渊起兵是因为李世民和一群谋臣的撺掇和逼迫,其实并非如此。李渊深知自己的兵力还是不够,加上太原周围都是隋军重兵,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那就是王威、高君雅的监视。因此,李渊继续表现得大智若愚,他知道目前起兵的时机还不成熟。
可巧的是,机会来了。刘武周马邑太守王仁恭的部下,因为他与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怕事情败露,就抢先杀死了王仁恭。刘武周也是个造反派,他投靠突厥,有了后台,就有了进攻太原的迹象。这样,李渊就有了招兵的借口,王威、高君雅明知道朝廷对地方军队私自招兵管得很严,但现在李渊这样的情形,他们看在眼里也是无可奈何。李渊共征集了三万人,实力大增,心里也就踏实了。
刘武周可是,当分派任务时,李渊让长孙顺德(李世民夫人的族叔)、李世民、刘弘基分管新招的兵,而王威、裴寂分管后勤,高君雅守高阳城,李渊这个安排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他们决定除掉李渊。
三、晋阳起兵
年五月十五日,晋阳宫,李渊召开作战会议。刘文静突然说有要事禀报,并当场指认王威、高君雅私通突厥,兵犯山西。李渊下令当场逮捕王威和高君雅,但他们却直喊冤枉,认为李渊没有真凭实据就抓人,其实这是李渊和刘文静等人事先做好的口实,为的是除掉朝廷在他身边的耳目。
随即,李渊宣布正式起兵,史称晋阳宫兵变。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突厥真的来了!李渊采纳李世民等人的意见,并用计击退了突厥,这样的结果,坐实了王威、高君雅通敌,于是两人被斩首。
李渊起兵并非打着“灭隋”的旗号,相反,而是打着“尊隋”的旗号起兵。因为李渊知道,如果自己打着灭隋的旗号,就会遭至隋朝廷的注意。以自己这点家底,很快就会拼光。眼下各起义军如火如荼,他打着尊隋的旗号,就不会引起杨广的怀疑。李渊还知道,如不解决突厥问题,自己的后方就会出问题,何况还有个刘武周时不时捣乱。会议时,刘文静说:“唐公,我愿担当此次前往突厥的重任!”但李渊还是不放心,刘文静又说:“唐公放心,我在晋阳为官多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这次一定会成功!”李渊大喜,让刘文静前往突厥。可他又想起刘文静“我在晋阳为官多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这句话,脸上露出一丝阴霾,刘文静之前为何没有提起……
年六月,刘文静来到塞北,见到了始毕可汗。可是,始毕可汗告诉刘文静,李渊必须打着推翻隋朝的旗帜,否则他不会和李渊联合。始毕可汗之前和隋朝经常发生战争,对隋朝廷没有好感。
刘文静回到太原。李渊听了心里非常恼恨,他感到非常棘手。这时,李世民说:“杨广无道,我认为父亲可以废皇帝改立代王!”言下之意,我们反的是杨广,不是隋朝。始毕可汗哪里能看得出来?!李渊大喜,他决定采取这样一种“打擦边球”的方法应付始毕可汗。
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先停下来讲讲李渊的家庭成员情况。李渊在登上皇位之前,一共生有五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夭折),四子李元吉,幼子李智云。我们需要记住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正是后来他们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里暂时按下不提。
在从河东来到太原的过程中,李智云本来和李建成走在一起的,由于中途失散,李智云被官府缉拿,随即被杀。李渊异常悲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的目标是,兵发长安!此时长江北岸的隋军全部集中在洛阳,集中对付李密,长安空虚,这是个大好的机会!
隋炀帝是李渊的表兄弟消息传到长安,代王杨侑的部下听到李渊立他而废隋炀帝,压根都不相信。于是鼓动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卫大将军屈突通守河东(今山东永济),全力阻击李渊的部队。
李密远比李渊军力强大,为此李渊主动找李密示好,取得了李密的支持,这样隋军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的第一次与隋军作战,李渊高度重视。为此特地派女婿柴绍侦察宋老生的军情。李渊设计将宋老生调出霍邑,李建成和李世民从背后掩杀过来,宋老生急于奔回城中,不料被刘弘基结果了性命,接着攻陷霍邑城。李渊看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说:“以后攻城,以文德取之,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力争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
年八月,李渊部队打下了陈叔达镇守的绛郡。这个陈叔达,是陈朝陈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很喜欢写诗。李渊爱其才华,让他和温大雅同掌机密文件。后来,李渊军中的军令、文告等基本出自陈叔达之手。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主力渡过黄河,和王长谐、刘弘基与陈演的先头部队会合。李渊命令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五万,进驻永丰仓,守卫潼关,防止洛阳的隋军支援,同时接应偏师部队渡河,又命李世民、刘弘基等率军五万,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在李渊向长安挺近的路途中,有三个人来投,他们是长孙无忌、颜师古和于志宁。我们这里顺便讲一下颜师古和于志宁。颜师古时候北齐著名大儒颜之推的嫡长孙,后来在贞观时期为《汉书》做著,考订《五经》。他有个非常出名的四世孙,名叫颜真卿。于志宁在贞观时期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尚书正义》等,为唐朝的修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孙无忌就不用说了,长孙晟的儿子,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废立太子等一系列事件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谋略,被李世民排凌烟阁二十四臣之首。李渊立即给他们三人分封官职。
这时,李渊收到其女儿平阳公主(姓名已不可考,本文就以她后来的公主身份为名)来自鄠县(今陕西户县)的一封信,说她招募了七万人马准备来投自己。李渊当即要女婿柴绍,也就是平阳公主的丈夫去迎接。一个女人能在乱世招募这么多的人,看来很不简单,唐朝建立后,她的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驻守地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据说就是以平阳公主的娘子军而更名。
李建成和李世民攻打长安图加上平阳公主带来的七万人马,李渊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其中李世民兵力达到了十二万,李建成有五万人,李渊有八万人。李建成这边,屈突通闻知李渊渡过黄河,领兵急救,但被打败,走投无路投靠了李渊。李世民这边连克高陵、泾阳、武功等地,几乎没遇到大的抵抗,就到达了长安附近的阿城(秦时阿房宫城)。
年十月四日,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合兵一处,准备攻打长安。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年幼,他命令长安留守卫文升、骨仪协助他。李渊犹豫起来,毕竟起兵是打着废隋文帝杨广,立代王杨侑的旗帜。于是一连十多天只是派人向代王喊话,说他是拥立代王的,请开城门。可是,卫文升、骨仪为了死守长安,竟然把李渊的亲属通通抓起来,后来更是把李家的祖坟给挖了。这下,脾气再好也忍无可忍了,李渊下令攻城。十一月九日,长安城破,代王杨侑吓得躲在桌子底下了。
李渊下令处斩卫文升、骨仪,又听从代王侍读姚思廉(史学家,曾著有《梁书、《陈书》)的话,安抚百姓,废除隋朝一切严峻刑法,又下令释放囚徒,只留下李靖不放。
原来,李靖字药师,出身高贵,是隋朝将领韩擒虎的外甥,担任过马邑郡丞。他听说李渊起兵的消息后,决定去江都向杨广告发。但山高皇帝远,兵荒马乱的,道路堵塞,李靖难以到达。于是他心生一计,叫人把他投进监狱,再让自己的长官押着去江都。可是,事情发展很快,长安人心惶惶,李渊破了长安,这下士兵以为他真是囚徒,就一直关押在狱中了。
李渊知道后大怒,下令要斩李靖,多亏李世民阻拦,认为李靖忠贞,于是李渊就将李靖留在李世民账下听用。李靖感动,从此成了李世民手下得力的干将,后来立下大功,成为名将。
李靖后来成为唐朝名将四、登基称帝
大业十三年(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兑现承诺,将十三岁的代王杨侑扶上皇帝宝座,杨侑就是隋恭帝,同时封李渊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晋封为唐王。隋恭帝实际就是个傀儡。大业十四年(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了!
隋炀帝杨广很郁闷,洛阳被李密围着,长安又被李渊占领,自己躲在江都不是个办法。于是他想把国都迁到丹阳(今南京),偏安一隅,寻求日后东山再起。可是,杨广的其他人不这么想,他们不习惯江东的气候,只想回老家。在禁军司马德戡的怂恿下,一些文武官员决定集体大逃亡,可是受到了少监宇文智及的反对,宇文智及担心杨广派人缉拿。怎么办?只有杀掉昏君杨广才行!他们于是一致推选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化及做首领。经过周密的筹划,他们在皇宫的永巷,司马德戡和裴虔通抓到了隋炀帝杨广还有赵王杨杲,杨广最终被校尉令狐行达勒死,随即杨广的萧皇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这里顺便提提这位萧皇后。她在隋炀帝死后跟随了宇文化及,后来宇文化及兵败,又跟了窦建德。后来突厥处罗可汗遣使索要,窦建德不得不给,又跟了处罗可汗。贞观四年(年),唐太宗李世民破突厥,又被带到了长安。贞观二十一年(年)去世,享年八十岁,最终和杨广葬在了一起,她是一个很传奇的女人。
这里也交代一下宇文化及的情况。宇文化及杀隋炀帝之后,拥立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傀儡皇帝,自称大丞相,率军北归,被魏国公李密击败。随后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年号“天寿”。武德二年(公元年),与其二子被夏王窦建德擒杀。
萧皇后是个传奇人物杨广死去两个月后,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心里不免有些伤感。虽然杨广是他的对手,杨广确实也有不少的过错,但真的得知杨广死后,心里反而有了一种悲怜和同情。杨广是李渊的表哥,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会深深埋藏在李渊的心里。现在李渊要面对的是,继续维持现状,还是废杨侑自立为帝?
杨广一死,在所有的反隋势力中,薛举早已称帝,南方的萧铣也马上称帝,改国号为梁。最终,杨侑禅让为李渊。年五月十二日,李渊在长安太极殿正式登基,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此时距离李渊起兵正好一年。
李渊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五、结束语
李渊起兵一年就夺取了皇位,改朝换代。这相比汉、明等朝代的建立,其过程是比较短的。其原因有三点:首先是李渊的起点是比较高的,容易利用与隋朝的亲戚关系发展自己,同时起兵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分散了隋朝廷对他的注意力(当时各地起义爆发);其次是李渊的家庭中有得力的助手,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儿子,甚至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也为她父亲事业有不小的功劳,他们在推翻隋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最后,李渊有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玄武门之变图但是,李渊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发生。毛泽东评价李渊时说,“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李渊是中国封建制时期功业卓著的有为帝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帝王之一。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武德九年(年),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
李渊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行政、经济、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