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干谒入幕之风对赠答诗的创作有怎样

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干谒是文士通过向当权者或有社会名望者写信、赠诗,以期获得援引的重要方式。幕府制度的本质是取士制度,因此它自然与干谒入幕之风之间有密切关联。

葛晓音言:“从汉代起,干谒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士族制已被削弱,但其影响尚在。非高门士族子弟想要跻身仕途,除非获得军功,否则势必需要攀附高门士族。

对文士来说,他们不甘心一生只屈居于文人身份,而是也想参与政务,实现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人生目标。于是进入幕府,依附幕主便成为文士跻身仕途的一条重要渠道。他们穿梭于各个幕府之间,南朝干谒入幕之风由此盛行。但是,干谒竞走并非光彩行径,而是带着钻营性质。

曹植《求自试表》曾云:“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不过,在现实功利性目的的驱动下,文士们又不得不去干谒,于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文学题材进行自我文饰。

赠答诗因为具有沟通双方情感的作用,故可被当作一种实用的交际工具。通过以诗赠答的方式,委婉款诉心曲,逐渐成为文人交际的一种文化现象,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干谒之风的影响下,南朝文士将赠答诗作为干谒的重要手段。

以诗赠答的干谒方法,巧妙化解了文人“乞丐不已”的困窘处境,它使干谒变得诗意委婉起来。以诗明志,以诗扬才,既是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又表达了文人希望以才学博得入幕机会的干谒目的,可以说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对于南朝的干谒之风,刘孝威《箜篌谣》云:“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面对这种现象,尽管文人多有愤慨指责,但也只能做无奈慨叹。

世风若此,大势所趋,为了求得光明灿烂的前途,文人不得不竞相奔走,他们以赠诗为手段,辗转于各大幕府之间。那么,求荐干谒之风如何对赠答诗产生影响?下面从赠答对象与赠答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

就赠答对象来说,文人赠诗干谒的目标人群一般为宗王贵族等身居要职的幕主。首先,南朝皇族中不少宗王幕主爱好文学,礼遇人才,因而吸引了大批文士献诗拜谒。典型代表如临川王刘义庆,他曾向天下发出招聚文士的号召,鲍照闻之以献诗被拔擢入幕。

其次,除了直接向宗王幕主献诗,文人还可以向沈约、任昉、范云等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士寻求援引。据《梁书·刘之遴传》记载,刘之遴曾因文才卓著受到任昉的赏识,后来任昉将其引荐给了吏部尚书王瞻。总之,赠诗干谒融入了南朝文人的生活,成为了他们谋求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最后,求荐之风还渗透在文人与同僚的赠答之作中。如何逊有《仰赠从兄兴宁寘南诗》《赠江长史别诗》,鲍照有《日落望江赠荀丞诗》,吴均有《赠朱从事诗》《赠任黄门诗二首》等。

这类诗歌中的赠答主客体身份悬殊不大,基本上都是同僚、友人关系。诗人以赠诗问候的口吻,传达出渴望获得友人援引的深层内涵。“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禄”,借入幕谋求生计或追寻仕途升迁的愿景,成为了南朝文士普遍接受与认可的一种现实生存方式和行动准则。

于是,在求荐干谒之风的影响下,文士以赠诗为手段,在与赠答对象的往来酬唱中,表明依附之意,谋求进身之阶。

就赠答内容来看,诗歌中普遍透露出文人对入幕升迁的热衷与渴望,以及对现实境遇的不平与困惑。一般而言,文人的赠答心理通常表现为希望诗歌能够引起在上者的注意,从而博得他们的赏识。

在此干谒动机的驱动下,文人常常在诗歌中使用极其华丽的辞藻来颂美对方,以期博得青睐,如王融曾作《赠族叔卫军俭诗》:“文整国容,武决庙算,唯旦唯公,唯公唯旦。”在诗歌中,王融将族叔王俭比作德行高尚的周公,夸耀之意跃然纸上,王俭也对诗歌中的渴求援引之意心领神会,最终让王融成为了自己的代笔人。

另外,还有一种通过对比双方地位尊卑来请求援引的诗歌写作手法,如吴均《入兰台赠王治书僧孺》,王治书,即王僧孺。根据林家骊先生考证,王僧孺曾任治书侍御史。诗歌前四句极力称扬了王僧孺的文采与官职,“纷纶”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井丹》,李贤注曰:“纷纶,犹浩博也。”

诗人用此典故盛赞了王僧孺的渊博学识与高风亮节。诗歌后四句作者通过对照自身渺小卑微,展现了为生活所迫的困顿处境,尤其是颈联使用了董京的典故,说明了吴均当时羁旅他乡的现实窘境。

“行行避骢马”化用了《桓典传》的典故,吐露出诗人内心虽然思念好友,但无奈身份卑微,不敢相见。全诗通过暗示二人身份的差距,表达了希望获得故友汲引的深层含义,言情极为委婉动人。

南朝文士凭借渊博的才学和感情真挚的赠答诗,辗转奔走在干谒之路上,期间不乏艰难曲折,同时亦夹杂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危险因素,并无公正可言。除了要周旋于外界的人际关系,文人内心更是常常经历着更为深刻的义与利的对抗。

对文人来说,作为君子应该言义而不言利,但现实情况常常是利比义更加重要,于是他们深陷义与利的矛盾纠葛中,从此堕入了世俗。虽然如此,但他们内心依然还想要维持表面上的虚假与清高,所以形成了一种悲剧心态。

对文士来说,在诗歌中抒发不平之鸣与委屈之情亦成了干谒赠答诗的重要书写内容,他们将主观感受诉诸笔端,在诗中委婉地吐露心声。如吴均《酬周参军》,周参军,即周捨。据学者考证,吴均曾与梁临川王萧宏后军记室参军周捨有过交往。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透露出诗人窘迫贫寒的境遇。“相如”,即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早年生活困顿,贫寒无依靠,但最终凭借一篇文采斐然的《子虚赋》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从此命运见迁。

在这里,诗人吴均使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正是为了说明自己眼下也正如司马相如一样,虽怀有旷世才华,但却身逢困厄,遭受着衣不暖体的痛苦。

诗歌隐含之意是希望得到故友周捨的援引,但言辞间却不见奉承之态,反而流露出委婉真挚的感情,体现出了诗人干谒时的一种敏感心态。

综上所述,南朝干谒风气的盛行,导致了实用性质的赠答诗大量出现,幕府文人借赠答诗表露援引请求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他们干谒时的敏感心态。总之,南朝赠答诗的大量涌现是应文人入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功利性极强的文学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