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一条漫漫雄关路,千载悠悠蜀道情。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对四川剑门蜀道翠云廊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条横亘巴蜀历史的千年古道,也再次向世人掀开了古蜀道的历史面纱……古蜀道,是人类开凿最早、遍布于古代巴蜀地区的交通道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与人类创造结合一体的世界奇迹和奇观,具有中华文明突出的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具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文化线路遗产。蜀道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情,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重要的地理区域文化特质,是历史上通往关中、连接中原与巴蜀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民族融合的古代交通大通道,展示了古代巴蜀先民的聪明才智,既是古代巴蜀文明的重要遗存,也是巴蜀文明的历史瑰宝。蜀道是一个遍布于古代巴蜀地区的驿路交通体系,而并非是某一条道路,那么,了解道路更离不开分布在道路上的郡县(城市),而历史上有关蜀道的文献,则是记录各时期蜀道历史的文字材料。古蜀道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川、陕、甘、渝地区,尤以穿越秦岭通往巴蜀的古道路最具代表,由陆道和水道共同构成。历史上,以先秦及秦、汉遍布于川陕崇山峻岭间的“木栈”为代表,故又有“栈道”之称。以大巴山为重要地理标志,以今陕西所辖略阳、金牛镇、汉中划线,分布其南北的出川入蜀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古道,其中又以巴山山脉以北通往关中地的故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为主要代表(又被称作北栈或秦栈),以大巴山脉以南通往蜀地的金牛道、东道、米仓道为主要代表(又被称为南栈或蜀栈),构成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蜀道主道,还包括陇蜀道、阴平道、荔枝道、成渝古道等重要驿道,以及以嘉陵江、长江、岷江等为代表的水路,另有遍布于巴蜀地区的民间“盐道”“茶道”等商道,郡县相通的普通驿路以及民间便道等构成了历史上古蜀道交通路网。道路因城市而建,城市因道路而兴。历史上的阆中,作为巴蜀要冲、川北重镇、水陆咽喉,一直是出川入蜀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在巴蜀地区最早设郡置县,与成都共享“巴蜀第一县”,曾为巴国都城、秦汉县城、巴西郡城、唐宋州城、明清府城,自公元前年设郡置县距今已多年历史。阆中城市地位得天独厚,道路交通价值更不可替代,一直发挥着阆中在古代巴蜀地区水陆交通咽喉和川北重镇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横贯阆中的古蜀道,让阆中这座城市自诞生起就一直延续至今,在巴蜀文明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城市、交通价值作用。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阆中古城为中心,水陆交汇,南北贯通的道路交通以嘉陵江水道、蜀汉古东道、东河水道、米仓古道以及阆剑古驿道为代表的巴蜀古道,地位显赫,价值突出,历史久远,凸显了阆中在古代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军事战略重镇和水陸交通重要枢纽。两条重要水路:一是嘉陵江水道,古称潜水、阆水、渝水、漾水、西汉水等,《尚书·禹贡》“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记载其作为夏朝官方漕运。这条绕城而过的嘉陵江黄金水道,上达广元朝天,下连重庆朝天汇入长江,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水运官道,元明清文献史藉中均有明确记载。二是东河水道,古称东游水,宋熙水,宋江,发源于米仓山,在阆中城东灵山两河口汇入嘉陵江。三条重要陆路:一是东道,纵贯阆中南北的“东道”之名最早出自于《三国志·钟会传》,又载名于《梁书·张齐传》“巴西郡居益州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唐《通典》载“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宋《太平御览》载“阆中居蜀汉之半,当东道冲要”。“东道”是出川入蜀凿建最早、使用最久、历史上从未变更过的重要官道,清代称其为北大路。由成都经三台、盐亭入阆中,北去广元于朝天汇入金牛道,一直是出川入蜀的主道,也是古蜀道“南栈”(又称蜀栈)的主要代表。其驿程路线,由成都至阆中段(包括成都、新都、广汉、中江、盐亭、三台、南部、阆中),阆中至广元段(又称“利阆古道”:阆中、苍溪、广元)。东道,曾为明代出川入蜀的唯一官道,清代出川入蜀的重要主道。二是古米仓道,位于阆中东北面,出阆中东北方向经南江翻越米仓山至汉中的主道。由阆中(文城、博树、老观、千佛)经恩阳入木门古道,过南江翻越米仓山去南郑、汉中。三是阆剑古驿道,又称“皇柏大道”、“翠云廊”,位于阆中西北面,由阆中(江南、枣碧、思依)入剑门蜀道汇金牛道,南去梓潼抵成都,北去昭化抵广元。元、明、清时期,重要的志书典籍(《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以及明、清《四川通志》《保宁府志》等)在记录保宁府地理形势和区位特征均以“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来
概述阆中,全国唯保宁府(阆中)拥有这样的描述。尤其是以明朝为代表的全国官道驿路记载,《大明会典》递运所对四川(13府、21州、县)官道上,四川设有(国家水陆官驿)水马驿个,另有未记录的地方官驿55个,共个驿站,较之元代数量大大增加,在全川所新增设的递运所由初设17处,后改设14处递运所,其中,成都府1处,重庆府2处,唯保宁府所辖区域设有5处(阆中县五路递运所、苍溪县递运所、柏林递运所、广元县神宣递运所、宁茶递运所),单是“阆中县五路递运所”之名,就足以证明阆中在出川入蜀驿路交通的重要性,更充分反映阆中在四川各路物资汇集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官修最早的水陆驿路专著,明初洪武二十七年(年)颁布的《寰宇通衢》中明确记载,由保宁府锦屏驿至南京龙江驿计有“六十七驿五千九百六十五里”。由保宁府锦屏驿至重庆府朝天驿计有九驿一千四十里。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与文献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关于驿路交通的记载与描述。特别是元代《析津志》、明代《大明会要》、《寰宇通衢》、《天下一统路程图记》、《仕商类要》、清代《天下郡国利病书》、雍正《四川通志》和《三省边防备览》等典籍文献,除详细记录元明清时代驿程道路,尤其对当时的蜀道及阆中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从中也印证了阆中作为历史上的巴蜀重镇在古蜀道上的城市地位与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古代交通、特别是蜀道研究者,应是必读之书。历史上巴蜀地区没有哪座城市因一条道路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如此深远长久,也没有哪座城市因一条道路的人文内涵而显得如此厚重,更没有哪座城市因一条道路对城市地位发挥如此深刻而重要的作用,阆中可谓巴蜀第一、全国少有。如果说今天的剑门蜀道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世界级的景观价值和视觉冲击力,那么穿越历史、横跨阆中的古蜀道则具厚重历史底蕴和生动的人文内涵。一部巴蜀史,半部在蜀道;一部蜀道史,半部在阆中。道路印证了历史,历史延续了道路。今天,静卧在山水之间、隐身于尘世之中的千年古道依旧向人们讲述着巴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个城市只有当它能够承载文明的重担和使命,才能被时代赋予超脱于客观地理的深厚情感。阆中,无疑就是这样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城市,而穿越历史,纵横古今的阆中古蜀道,无疑就是这样最具人文历史的文化代表。阆中古蜀道是古代巴蜀地区文化线路的重要代表和线路遗存的文化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城市的历史性,才更具文化的厚重性,享誉世界的阆中古城,千年古蜀道,就是最具典范的文化代表,更好地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延续巴蜀文脉,让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得以永世传承,永续利用。时代因历史而厚重,历史因时代而光耀。作为新时代的阆中精神、文化风采和使命召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古蜀道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加强历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加强对蜀道沿线重要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持续做好蜀道文献整理,加强对古蜀道价值的研究阐释,加强蜀道文化创新转化,加强遗产资源的活体保护、活化利用及多元展示,打造宣传千年古城、千年古道文旅品牌,将蜀道文化传承融入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中,将阆中古蜀道保护纳入全省巴蜀文化走廊打造和文旅融合发展中,把阆中古蜀道打造成继阆中古城之后的又一张靓丽的金字招牌和旅游名片,在活体保护,活化利用中,探索新路径,拿出新举措,取得新实效,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蜀道上的巴蜀儿女将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古蜀道时的殷殷教导与嘱托,着力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加强以古蜀道生态走廊为代表的巴蜀生态人文建设,对于治蜀兴川、推进四川在新时代征程中文化、经济、社会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凝聚着万千巴蜀儿女心中的美好夙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蜀道文化保护传承的信心与期待,让纵横古今、横跨秦蜀的历史古道在新时代的文明进程中继续散发璀璨光芒.......作者简介:巴童行走在杨家河古蜀道上巴童,民革党员,四川阆中人,文化学者,自由诗人,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巴蜀地域文化与蜀道文化研究。(来源:民革四川省委会宣传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74.html